□ 吕洪涛 通讯员 李佳“安居”是“乐业”之本。住房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基本生活保障。低收入家庭、新就业大学生的住房痛点怎么破?如何让老旧小区变得既“好看”又“好住”?在新农村建设中,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如何改善?只有用心用情持续破解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才能真正打造好“常有安居”这一民生名片。
聚焦“住有所居”,保障性住房政策来托底“来,跟着我的步伐跳起来……”每天上午9点到10点,62岁的佘琴芳都会跟着视频主播跳健身操。动感的节奏、激情四射的步伐,让人很难想象她是一名尿毒症患者,每周需要进行数次透析。“我的退休金只有两三千元,每个月看病要用掉1000多元。政府为我提供了公租房,大大减轻了我的负担。”佘琴芳早年是一名纺织工人,收入不高,此前一直租住在没有电梯的老旧小区,每月租金至少七八百元。那时候,她就一直梦想着住进租金便宜、环境好的房子。2012年,她申请到公租房,住进了绿地世纪城1期16栋402室,面积约50平方米,每月租金250元左右,相比以前,每年至少节省开支六七千元。“现在,我住得舒心安心,幸福指数大大提升。”
凤凰新城青年人才公寓王辉也曾为住房发愁。去年大学毕业后,他从老家盐城来常打拼,从事新媒体行业。那时,每月将近千元的房租,让他有些吃不消。今年年初,他通过申请住进了凤凰新城青年人才公寓,成为常州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受益者。王辉租住的人才公寓面积30平方米,除去政府补贴,每月只需支付300元租金。房间内配备了独立卫生间、空调、床等生活设施,拎包即可入住。公寓还拥有餐饮、便民超市、健身房、菜鸟驿站、文印店等配套服务设施,以及宽敞舒适的休闲会客区和创客空间。“现在,住房上的压力骤减,我可以安心投入工作,父母也放心了。”天下之大,民生为最,“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就是最大的民生。以佘琴芳为代表的低收入者和以王辉为代表的新就业大学生,购房难度大,需要有保障性住房政策来托底。近年来,我市积极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分层次、多渠道解决低收入者、年轻人、新市民的住房困难。截至目前,全市人才公寓累计投入运营7.8万套(间),其中保障性租赁住房2.9万套(间),共入住5.6万人。
聚焦“住有宜居”,优化老旧小区居住环境几十棵40年的香樟树郁郁葱葱,林荫道下的道路变成了彩虹路,老居民楼外墙也五彩缤纷了,电梯加装了、停车位多了、道路宽阔了、环境更美了……经过半年改造,天宁区茶山街道清凉新村第二社区,老旧小区的颜值品质双双提升。
老旧小区改造“原来,小区的道路凹凸不平,老人一不小心就摔跤了;下雨天,下水管道不畅通,经常积水……改造后,这些问题和烦恼都没有了。现在,我们既住得‘美’,又住得‘好’。”73岁的居民杨梅英说,小区改造中,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充分尊重民意,小区怎么改由居民说了算,“比如居民楼外墙涂什么颜色,就由我们大家商量后定的。”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一批老旧小区实现了“逆生长”,变成名副其实的“幸福小区”。在清潭新村住了近40年的郭玉琴老人说,改造前,清潭新村基础设施落后,她一度想搬家;改造后,小区内道路规划合理、路面干净平坦、车辆停放整齐有序,活动广场上休闲设施种类多样、功能丰富,绿化环境自然清新、美不胜收。郭玉琴说,老小区改造中,她印象最深的同样是居民自己做主——清潭新村所在的永红街道成立数个临时党支部,组织居民以多种形式讨论,实现了居民自己作主的“点菜式”改造,这也让清潭片区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小区样貌。近年来,老旧小区“逆生长”的另一重要表现就是加装电梯。永红街道电子社区的体育花苑是没有电梯的老小区,住在6楼的71岁老人陈祥娣前些年一直想搬走。“我们这个单元,老年人占八成,年纪最大的88岁。没有电梯,有些老人几天才下一次楼。”2020年初,陈祥娣看到我市其他老小区成功加装电梯后,便和邻居们商量申请加装电梯。开了几次会后,住户百分之百同意加装电梯。当年5月动工,11月就用上了电梯。其中,三到五楼的住户以不同比例分摊费用。
小区怎么改,居民商议说了算陈祥娣说,电梯装好后,政府部门还给了补贴,这让她和邻居们非常感动,“记得之前,那位88岁的邻居曾拉着我的手说,不知道这辈子能不能住上电梯房。愿望实现后,我们都说,再也不用去别的地方养老了。”老旧小区“逆生长”,居民乐享新生活。“十四五”期间,我市计划全面完成271个老旧小区、1517万平方米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其中,2023年度计划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98个,涉及房屋1864栋,惠及居民约6.7万户;完成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20部;建设既有住宅小区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1000个;新增既有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端口2万个。
聚焦“住有乐居”,提升城乡居住品质55岁的周建清家住常州经开区横山桥镇周刘家村,今年4月拿到“宅改”新房的钥匙后激动地说:“再过一段时间,装修好后,就能搬进310平方米的新房子了,真是太幸福了。”作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先行试点地区,我市溧阳市、武进区(含常州经开区)因地制宜,创新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方式,让百姓从居有其屋到乐有其所。
以周刘家村为例,2021年,该村“水美村落”建设启动,原有村庄格局、路网、河道、河塘、古树、祠堂、古宅都得到妥善保留,也留住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江南水乡意境。改造后的周刘家村,一栋栋灰瓦白墙的现代化宜居农房错落有致,清澈见底的小溪蜿蜒穿行,绿意葱茏的河岸蝶舞蜂飞,成为原址翻建的“宅改样板”。周建清说,他们村实行的是“老房补贴+新建奖励+农户自筹”相结合的“宅改”政策,有220平方米和310平方米两种户型,村民只需承担少量资金就可住上新房,燃气、管线、河道治理以及公共基础设施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结合村庄分类,有序引导推进现代化宜居农房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开展整体连片乡村风貌提升,打造美丽乡村“常州样板”。截至2022年,全市累计完成现代化宜居农房建设6080户,2023年计划完成现代化宜居农房建设14000户。到“十四五”末,我市将完成5万户农房和500个村庄的改造,让广大农民收获满满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