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传来!近日,苏州这些集体和个人荣获全国表彰,一起来看看吧。
苏州这个集体被国家四部门联合表彰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表扬2022年度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和个人的通报》,对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的100个集体和200名个人予以通报表扬。
苏州市知识产权局被表彰为2022年度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
接下来,苏州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将进一步完善示范区建设推进体系,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水平,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深化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筑牢知识产权领域国家安全防线,全力以赴抓好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国家、省示范区建设,加快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标杆城市。
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苏州2人上榜!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名单,苏州2人获评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
邢龙
昆山市巴城镇正仪村党支部书记
邢龙同志扎根农村三十载,以“撸起袖子、挽起裤脚”的姿态和“带头弯腰、肩抗大梁”的心态,积极为百姓谋福祉,为农业谋发展,为乡村谋振兴,是一名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模范代表。
优化产业结构,带动乡村发展
依托阳澄湖大闸蟹特色产业,邢龙积极打造“三个一百”致富工程,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五个一”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实现增收致富目标,全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武神潭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苏州市先锋村”等荣誉。积极参与规划建设昆山市阳澄湖大闸蟹产业园,开展循环水养殖模式,不断提升大闸蟹品质;探索开展院地合作共建,加快成果转化,带动产业升级转型。2020年阳澄湖大闸蟹获颁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园区先后获评“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苏州综合试验站示范点基地”等荣誉。
传承乡风文明,绘就美丽图景
邢龙注重乡风文明建设,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并按照“粉墙黛瓦、清清爽爽”水乡风貌进行改造建设、整治提升,把农村打造成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升级版乡村”。武神潭村先后获评“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传统村落”等荣誉。同时紧扣红黑榜评比、美丽庭院创建、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推动美丽乡村由“盆景”变“风景”,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品质。武神潭村先后获评“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苏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等荣誉。
倾心服务基层,赓续奋斗之路
作为一名“三农”服务工作的苏州市人大代表,邢龙积极为农业产业、乡村发展建言献策,针对村庄土地指标、农房翻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进行调研和提出建议,参与撰写的《减肥条件下生物质炭施用对水稻田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论文被《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录取。2022年,邢龙再次受命,担任正仪村党总支书记。踏上新岗位,他快速打开工作新局面,抓好农村疫情防控,守护群众生命健康;开展走访调研,了解村情民意,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狠抓基层党建,勇当组织“带头人”,带领村“两委”干部拧成一股绳,继续为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耕耘,在新的沃土上收获新的成绩。
历年来,踏实肯干,辛勤工作的邢龙也获得了组织的认可和鼓励,先后获评“昆山市乡土人才”“昆山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先进个人”“昆山市劳动模范”“苏州市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先进个人”“苏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朱赟德
苏州市相城区金香溢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
“90后”新型职业农民朱赟德,大学毕业后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用勤劳双手开创一条科技赋能兴乡村、兴农业的新道路。从事农业生产以来,他带领团队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优化生产经营模式,积极推广高效水稻生产经营模式,带领群众致富,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新农人”的青春篇章。
投身乡村振兴,做深耕农田的“研究员”
2013年,大学毕业后朱赟德选择回到家乡望亭,从父亲手中接过农机,成为一名“农二代”,开始种植水稻。实践中,他发现家庭化、小规模的经营模式收益不高,经过多方学习,决定走出一条“小而精”的农业品牌发展之路,在农业领域做美“家乡味道”。10年来,他相继流转了近3000亩农田致力于优质水稻种植,耕地、插秧、植保、收割……田间地头处处都是他的身影。如今,金香溢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年产大米1000多吨,收入近千万,“金香溢”被评为江苏省著名商标、苏州地产优质大米金奖、苏州大米十大价值品牌等称号。
推优新农服务,做致富提效的“好榜样”
一直以来,朱赟德都把“推动乡村振兴”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面对离散化的小规模水稻经营种植户缺乏资金购置农机、水稻种植需大量人力等“痛点”,他积极推广高效水稻生产经营模式,大力推行农机社会化服务,为农民开启一站式服务,带领群众致富。
农作物丰收期间最怕雨天,随着金香溢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粮食烘干能力的不断提升,合作社帮助了很多没有烘干设施的农户烘干稻谷,秋收期间,朱赟德常常工作到深夜才能休息。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合作社已经可以服务周边330多户农户4000多亩地,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亩均成本还能降低60元左右,每年为周边农民增收达到300万元。
探索农业科技,做学以致用的“前沿者”
在做好大米品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同时,朱赟德还积极研究新机具、新技术。比如在拖拉机、插秧机和收割机上加装了北斗导航系统,通过远程控制实现农业无人化作业,推动基地走在全区智慧农业发展的前列。为传承稻作文化,朱赟德还受聘成为校外辅导员,每年开展志愿服务20余次,通过把水稻田变成露天博物馆,开展科普宣教活动,鼓励下一代接续新时代农业梦。
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朱赟德在乡村振兴追梦路上不断前行!2021年,获评“全国首届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事迹被央视《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等栏目报道;今年五四期间,作为青年农民代表登上央视《开讲啦》栏目。
为受到表彰的集体和个人送上热烈的掌声!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