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国际智能传播论坛不仅是一场智能传播领域跨界互动深度融合的重要盛会,更是一个国际视野下智能传播产业思想激荡、成果分享的顶级平台。论坛上,专家学者、媒体行业领军人士、企业家、海内外青年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智能传播时代的前沿议题交流探讨,为深化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全球媒体融合创新积极贡献思想的力量。
智能传播浪潮席卷“圈内”“圈外”智能传播就像一个时代的浪潮扑面而来,不管是媒体传播的“圈内人”还是“圈外人”,都被席卷到智能传播的大潮中。主旨演讲环节,来自高校、传媒界、文化界、商界的嘉宾们分别就智能媒体发展的前沿趋势、创新路径、实践经验等分享观点,擘画出国际智能传播的崭新画卷。
中国智能传播走在国际前列
“在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大潮中,我们中国不仅没有掉队,而且走在了国际的前列。”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谭建荣自豪地表示。他说,现在的人工智能和元宇宙、虚拟化身、拟人化机器人等高新技术,在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将形成新的生产力。当产学研与媒(体)用(户)金(融)相结合时,可以把这种生产力做得更好。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介绍,学校近年来瞄准媒体融合和国际传播这两项国家重大需求,在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平台建设、决策咨询服务、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围绕“打造中国国际传播的智能叙事体系”这一话题,他认为除了聚焦视听叙事、创新AI叙事,还要加强真实叙事。“也就是需要守正创新,加大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故事的内容供给,这样才能让智能传播成为中国国际传播的有效增量。”
随着信息传播全球化提速升级,国际传播的穿透力、扩散力和整体效力越来越大,其影响范围和力度也不断增强。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一带一路”新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许红海表示,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遵循新时代的传播规律,从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主体、传播对象等入手,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加强国际传播特别是“一带一路”传播能力建设。
智能传播驱动媒体创新“超级引擎”
央视网董事长、央视频公司总经理过彤结合总台央视网和央视频的实践提出,智能传播无疑是当前驱动媒体创新的“超级引擎”。在他看来,智能传播为媒体内容创新注入了新动能,让内容的创造力无界;为媒体传播创新建立了新连接,让平台的传播力无界;为媒体+服务创新打造了新场景,让服务的生态力无界。他透露,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传播论坛上,央视网与无锡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年多来双方一直积极推动在智能传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目前正在推进数字工厂项目落地无锡的合作事项。“我们真诚希望与各界力量携手合作,让智慧无界、创新无界,开启智能传播的更美好未来。”
新浪微博总编辑陈丽娜结合新媒体发展趋势,分享了微博撬动传播的“密码”。首先,要以精心策划为根本,提高媒体与用户的同频共振。“要在把握主旋律的基调上进行策划,将官方话语、宏大叙事翻译和转变为民间话语和民间故事。”其次,要以调查研究为依托,夯实媒体内容创作的土壤。比如,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就是新闻素材的富矿,各大媒体都可以从中挖掘更多更有价值的内容。第三,要以发布时效为抓手,持续发挥央视的定盘星作用。这就要求媒体采编团队和审核团队配合紧密、把握时机、快速协同,既要确保内容的时效性,也要确保内容的真实性。
智能传播助力文化传承、企业发展
从《国家宝藏》《中国考古大会》到《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文物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过程,既是认知文物价值的过程,也是挖掘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过程。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谭平建议,要充分利用传播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分析存储和提取,推动文物素材再造和创新场景应用,深化文物价值挖掘阐释,同时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数据开放共享,并动员社会广泛参与文物价值传播和文博数字产业化发展,为世界经济注入文物的力量。
智能传播又为企业的运营模式变革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今天,智能传播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空气和水。”通用技术集团数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刘海舟对企业智能传播体系作出思考。他提出,企业需要构建三个传播的生态:以员工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的传播生态、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服务的传播生态,以及以合作伙伴为中心的行业合作的传播生态,这三个生态相互交融、各有侧重。“在新的传播时代,媒体界相当于森林,产业企业相当于土壤,有了智能化的阳光、水,森林可以更加繁茂,土壤可以更加肥沃,我们相向而行、携手并进,共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2022中国国际传播论坛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技术局与无锡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经过将近一年的密切合作,依托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开展的一系列智能传播项目落地,并在本次论坛上签约。
“央地联动”共建的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充分发挥总台“5G+4K/8K+AI”技术优势,聚焦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领域,深度赋能无锡智能制造。技术优势转化为内容优势,“太湖美音乐会”“央视网络春晚”“唐宋八大家”“曾少年”“B站跨年晚会”“元音大冒险”等项目纷纷落地。泓雅集、诺华视创等十余家企业在锡集聚,为我市如火如荼开展的数字经济建设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能。
基于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更多创新成果正在孕育。主论坛上,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政府与央视国际网络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央视网国际传播数字技术赋能中心,进一步推动数字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创新应用。未来,无锡将持续深化与总台技术局、央视网之间的合作,在国际传播、数字人、人工智能等领域多维发力,形成产业集聚、技术领先、应用丰富、模式先进的智能传播新产业新业态。
“我喜欢无锡的古镇还有花园儿——看人们坐在凉亭里喝茶聊着天儿——”主论坛上,一段清亮的北京琴书说唱响彻会场。来自肯尼亚的中非文化使者茹丝现场亮嗓,把在无锡这几天的所见所感编成琴书,并教身旁的以色列小伙高佑思如何说唱,诙谐的语言和动人的唱腔赢得现场热烈掌声。
在2022年论坛成功组织世界青年开展对话交流的基础上,本届论坛继续邀请海内外青年代表参与“世界青年说”圆桌对话,结合亲身经历和感受,围绕智能传播时代青年一代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等当下热门议题展开讨论。
“智能时代,每个人都能成为传播者”
伴随智能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传播的“门槛”不断降低,大众有了更多、更便捷的发布平台,分享见闻和生活点滴,共同构造更加丰富多元的世界。对此,参与“世界青年说”的嘉宾们都有着切身体会。
中国“女排姑娘”、奥运冠军张常宁是社交网络上的“活跃分子”,经常在网上分享一些打排球的技术和身体训练的小技巧。“在智能时代的大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生活,成为创作者和传播者。” 在张常宁看来,多人团队参与的排球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还可以是一种社交互动。她希望通过自己的传播让大家看到其实排球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难,号召更多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共享健康积极的生活。
歪果仁研究协会YChina创始人高佑思是最早用视频记录在中国的生活并通过社交网络发布的博主之一,也是传媒科技发展的受益者。他回忆,2015年刚开始创作时,制作一个短片需要八个人的团队,包括剪辑师、导演、制片等,如今一到两个人就可以完成策划、拍摄、剪辑、发布的全过程。层出不穷的视频拍摄剪辑软件让每个人都变成了创作者,变成了传播中国文化的个体。“我刚开始做视频的时候,只有几个外国人在拍传播中国的内容,现在有上万个外国人在拍,也就是说有上万个外国博主在各种平台、包括海外平台传播中国故事,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
“人类的情感核心,AI无法取代”
近年来,ChatGPT、AI、元宇宙等新概念从新闻报道走入大众的工作和生活,给人们带来便利和惊喜的同时,也让很多人真实感受到来自人工智能的挑战,产生了未来工作机会被取代的担忧。圆桌对话中,青年们对这一挑战采取积极回应的态度,表示AI将扮演助手角色,帮助人们更好完成工作,与人类的智慧相辅相成、交汇融合。
哈萨克斯坦著名歌手迪玛希被称为“人类高音音域的天花板歌手”,被问到是否担心未来会被音域更加宽广的AI仿生歌手所取代时,迪玛希说,歌唱艺术的首要核心是感情,然后才是演绎技巧。唱歌不仅要唱得优美,歌手还要具备引发共情的能力。声音可以模仿,但是演绎作品时的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感受,而AI恰恰没有“心”,因此即使在技术层面发挥得更好,也难以引起人们的共鸣。
圆桌上的“技术大咖”——湖南大学无锡智能控制研究院执行院长、整车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胡满江对AI的角色也抱有乐观的观点。他认为,以ChatGPT为核心的软件系统和以AI芯片为核心的硬件系统正加快人类走向人工智能时代的步伐。在未来,人工智能将与人们的社会场景方方面面进行融合,发挥更多社会功能。与此同时,人们的需求也将驱动人工智能软件、硬件不断升级迭代,带给人们更好的体验。
作为国家级、国际间智能传播领域前沿技术的交流合作平台,本届论坛见证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媒体融合重点项目成果——“总台算法”的发布。
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积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促进“思想+艺术+技术”融合创新。最新研发的内容推荐算法媒体模型——“总台算法”以导向驾驭算法,以算法驱动发展,将主流价值、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有机结合,构建主流媒体的价值传播算法。“总台算法”除了传播量、浏览量、点赞量等流量指标以外,还加入了价值传播因子、动态平衡网络、社会网络评价体系等更多与正能量相关的指标,既传播价值,也获取商业收益。
据介绍,“总台算法”的核心技术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BERT算法模型建立预学习的媒体大模型;二是品质认知,精品内容认知。总台以主流价值为导向、突出艺术性,均衡结合用户的兴趣喜好,以“央视频”“央视新闻”两个旗舰媒体平台为基础,分别建立面向综合类节目和新闻类节目的推荐算法,并逐步向全台移动端和大屏端推广。(朱冬娅 陈菁菁 摄影:朱吉鹏、李一芳)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