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被广泛应用在电视、显示器上。昨天,“智造中国”将走进位于江苏苏州的一家液晶面板生产企业当中。凭借其高自动、高精密度的生产系统,这家工厂不但实现了产线二十四小时无人化运作,也成为全球唯一可以应用的0.38mm玻璃基板的面板产线。
△央视财经《天下财经》栏目视频探访智能工厂三十万平方米“无人”生产线,好“屏”不断。
江苏苏州的一家智能工厂生产的液晶面板,侧面非常薄,还有一定的弯曲功能,有一定的曲率。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接触到的很多曲面屏,就是由它组装而成的。
超高洁净度
液晶面板生产流程“一尘不染”
工作人员介绍,在这样的一个工厂中,每立方厘米的空气当中,0.3微米的灰尘颗粒数不会大于100颗,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做了很多工作,来保证绝对无尘。首先就是要防止外源的污染,穿一身标准的无尘服,手套戴两双,这是标准的程序;还有,比如一道叫“喷淋”的清洗步骤,在每一个工艺之前,都会有一道喷淋程序,机器会自动喷洒清洗剂和超纯水,对液晶面板的玻璃基板进行清洗作业。
工作人员介绍,像这样的喷淋程序,在整个生产流程中会有20多道,也就是说所有的液晶面板,在生产之前都已经洗过20多次澡了,可以说是一尘不染。
超强稳定性
超薄玻璃基板自如“辗转腾挪”
除了刚才看到的“带鱼屏”,这块小型的液晶面板,也生产自这条产线。无论大小,液晶面板的结构是类似的,如果把液晶面板侧过来,会发现其实液晶面板大致由三层结构组成,上下是两层超薄玻璃,中间则是由液晶、电路等组成的像素阵列。其实这两层玻璃非常薄,大概有0.38毫米,也就相当于3到4根头发丝的直径。
像这样又大又脆又薄的玻璃,想要在这些铁疙瘩之间辗转腾挪,可以说非常不容易,这背后正是高精密度的机械设备所带来的超高稳定性。
精益生产 科学调度
智能产线助力企业“以一驭万”
除了稳,还要快。液晶面板的生产流程十分复杂,总共有60多道工序,每一步转运都要耗费时间。因此这家工厂升级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运输转运系统。
工厂有空中运输通道,货物将乘坐着运输通道当中一列列像公交车一样的“卡匣”,顺着轨道向前进行运输,因为可以避免很多地面上的障碍物,所以说它们比人在地面上行走的速度要快得多。
顺着这个通道,它们将会前往一个巨大的转运中心。在转运中心,会有系统自动规划它们的路径,是暂时停留,还是被迅速运往下一个环节,全部依赖后方的中枢系统自动规划,从而让它们的综合运输效率达到最优。工作人员介绍,通过这样的运输系统,运输时间已经被大大减小,从以前的七天变到了现在的四天。
高度自动化、智能化也让生产管理变得更加简单。一个分区总共有4万平方米,管理人员只有4位,也就是说他们每个人都要管理一万平方米的空间。是怎么做到的?依赖的就是自动化的生产流程以及智能化的数字终端。
其实,这条产线只是苏州工业园区打造一流产业新区的一个缩影,随着“智改数转”步伐不断加快,这里还有更多智能化产线正在不断涌现。
苏州工业园区:
联合体组团攻关 让创新不“孤单”
苏州工业园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张名片,除了大批先进制造业企业在此扎根,也吸引各路人才带着他们的科创项目来这里创业,集聚了近500家企业的苏州纳米城,就是园区科创活跃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最近,这里的一家企业召集合作伙伴要干件大事,目标要突破行业“卡脖子”技术。都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样的组团攻关,也让创新变得不再孤单。
△央视财经《天下财经》栏目视频苏州纳微科技董事长江必旺:看上去这个微球跟面粉也没什么差别,但是它可以卖得比黄金还贵。
微球,是一类纳米尺度下呈现圆球形材料的统称。1克的微球表面积堪比一个足球场大小,这一特性使得微球具备极强的吸附能力,在生物制药领域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江必旺创办的这家企业,是国内最早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微球研发生产企业,经过十多年发展,已经成为国内主要的微球产品供应商之一。但江必旺并不满足于此,一个更大的计划开始在他的心中萌芽。
苏州纳微科技董事长江必旺:像纳米城,有做纳米材料、设备的,还有做下游的应用。
设备、材料、分析,这些产业链上的不同企业各有长板,联合在一起,就是分离纯化的整套工艺链条,而这也是目前我国生物制药产业面临的一个关键“卡脖子”环节。要突破国外垄断,合作势在必行。随着项目研发的深入,这样跨公司的交流讨论正变得日益频繁。
这是当前苏州工业园区创新型企业组团联合的缩影。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已集聚各类创新企业1万多家。如何更好地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创新联合体,就是苏州通往未来的一把钥匙。就在上个月(9月),苏州工业园区发布了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动计划,围绕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加大了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并揭牌成立了新一批创新联合体,其中就有江必旺牵头成立的先进微球材料开发及应用创新联合体。
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创新委员会副主任 李霁雯:不仅仅是企业上下游的合作,更多的是把一些资本的力量也加入创新研发的过程中来。所以构建的是一个从源头的研发创新,再到产业化,再到资本的支持等 “一条龙”的产业发展生态体系。
除了企业自身发力,近两年,生物药、第三代半导体两个国家创新中心,以及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相继落户苏州工业园区,通过“揭榜挂帅”等机制,将产业需求与创新平台进行精准匹配。去年,园区新兴产业产值超3600亿元,同比增长超20%。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