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在主旨演讲中,习近平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其中在谈到支持民间交往时,他说,中方将举办“良渚论坛”,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关于文明的交流互鉴,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到其重要性。2014年3月27日,他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主旨演讲。他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习近平说,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在这次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回顾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流。“公元前100多年,中国就开始开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唐代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多个”“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一直抵达非洲东海岸的肯尼亚”;“明末清初,欧洲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大家庭中的一员,他希望,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此次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宣布举行“良渚论坛”,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正是中国为践行通过文明互鉴解决分歧争端而推出的又一重大交流平台。
何以良渚?这一重大论坛,何以冠上“良渚”之名。这与良渚文明的独特地位分不开。良渚古城遗址以绚烂的礼俗制度、庞大的城市系统、复杂的水利工程、高超的农业手工业水平,完整呈现了中国5000年前早期国家的社会形态,提供了东方文明的判断模式,让世界重新认识了远古中国。在今年6月2日举行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良渚文明,用沉淀在器物上、凝结在黄土中的文明痕迹,深刻诠释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唤醒了民族最深层的文化记忆,彰显了坚定的文化自信。习近平非常关心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与保护利用。2003年7月16日赴良渚遗址调研时强调:“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调研中了解到“影响遗址安全的湖州德清县6家石矿场,关停有困难”,习近平当机立断:“明天,就去湖州。”次日,习近平便赶到湖州调研。很快,这几家石矿场彻底关停。2008年9月29日,良渚博物院向社会开放。同年10月31日,习近平再次视察良渚遗址并嘱咐说:“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2016年,著名考古学家宿白、谢辰生、黄景略、张忠培致信习近平总书记,希望促成良渚遗址早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要统筹安排,申报项目要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3年后,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意味着它所代表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