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瞰杭州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内为之城,外为之廓。内城,是一座城市的灵魂。2023年,杭州城区人口突破1000万大关,达到1002.1万人,实现从特大城市到超大城市的跨越,成为长三角地区继上海之后的第二个超大城市。当杭州城区人口进入超大规模,经济总量跃上2万亿元新台阶时,国内外特大城市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在城市向后工业社会转型、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内城即中心城区的底蕴和价值的发挥,将变得越来越重要。超大城市正在逐步唤醒“内城复兴”!
杭州中心城区的“困境”“年轻人流失,老龄化加剧”,这是杭州中心城区的现状。2010年至2020年,杭州全市人口增长324万人,但上城、拱墅、西湖三区总增量只有85万人,其中15岁-34岁的年轻群体仅增长6.8万人,占全市新增青年人口(79万人)不足9%,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增加了27万多人,占全市新增人口(85万)比重超过32%。此外,杭州中心城区经济集聚度偏低且仍有下降趋势,与当前大城市中心城区价值回归的趋势相背。2022年,上城、拱墅、西湖三区的GDP总量为6586亿元,占全市比重35.1%,相比2010年的35.2%仍有降低。2009年到2021年,三区企业数量占全市比重从50%降低到42%。公共空间方面,杭州中心城区综合公园不足,过度依赖西湖景区,缺乏互动性的公园绿地和体验性的街巷空间。杭州中心城区的街巷资源丰富,但街巷建设不成网、不连片,难以提供连续的步行体验。相比之下,上海市通过在中心城区遴选64条“永不拓宽”街道、划定连片的街道风貌区、集中打造愚园路等一批品牌街道,增强了中心城区对青年活力人群的吸引力。
国内大城市中心城区活力提升的经验做法天津: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中心城区提升今年6月14日,天津市政府发布《中心城区更新提升行动方案》,提出立足中心城区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演进规律,立足中心城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和产业特色优势,统筹全市空间规划和功能布局。明确4方面11项工作任务,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中心城区规划、建设、治理,努力走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按照“边谋划、边推动、边落实”的工作思路,天津在编制方案的同时,部分工作已取得积极进展。比如在高水平功能区建设方面,天开高教科创园引入科技服务和金融服务机构139家,津南、西青“两翼”拓展区同步入驻科创企业100余家。在盘活存量资源资产方面,河东区天津第一机床总厂城市更新项目正式启动,未来将导入央企区域总部、装备研发及上下游产业、研发成果转化中心;河北区天美艺术街区开工,依托天津美院历史、教育资源优势,开展天津美院周边区域改造,塑造“沉浸式”体验的新兴文商旅融合业态,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在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大力推进中心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已累计开工11个小区、51.8万平方米。同步实施非成套老旧房屋改造试点,既保留原建筑历史风貌,又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延续了城市历史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