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一线城市名单近期正式宣布,15个新一线城市,依次是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苏州、西安、南京、长沙、天津、郑州、东莞、青岛、昆明、宁波、合肥。
毫不意外,这些城市及排名再次挑动起人们的神经,就像每次年终考试后的座次排名。尽管不少人对新一线城市这个概念存疑,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此作为探察城市成长的窗口。10年间,新一线城市还是那些熟悉的名字吗?它们跟一线城市之间的距离远了还是近了?
谁是下一座一线城市提起一线城市,大家能想到的依然是北上广深。大概是为了寄托对城市的美好愿景,新一线城市应运而生。2013年,《第一财经周刊》(现《第一财经》YiMagazine)提出“新一线城市”的概念,以城市中的商业魅力和线上数据所反映出的人口活力来重新评估城市,打破了传统上依赖行政级别、GDP、人口规模等数据的城市评价方式。具体的算法是,以近200个主流消费品牌商业门店数据、17家各领域头部互联网公司和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为基础,围绕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维度为中国城市分级。从这些一线城市“后备军”里,我们也得以观察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浮沉。先横向来看——今年的排名显示,大家的经济体量都有所加强——除了昆明,均进入万亿、两万亿之城行列。不过和北京(4.16万亿元)、上海(4.47万亿元)、广州(2.88万亿)和深圳(3.24万亿元)比,硬实力上仍有差距。当然,一线城市对城市的考量,并非GDP一个指标,人口集聚度、城市带动力等也是重要因素。再纵向比较——2013的15个新一线城市,分别是成都、杭州、南京、武汉、天津、西安、重庆、青岛、沈阳、长沙、大连、厦门、无锡、福州、济南。对照今年来看,苏州、郑州、东莞、昆明、宁波与合肥成为榜单“常客”,沈阳、大连、厦门、无锡、福州和济南等城市均已“离场”。进退之间,是中国城市不断向前的惊人活力,但与一线城市之间的差距,还很明显。十年,对一个人来说或许很长,但对一座城市来讲,可能只是刚起步。快者如深圳,从小渔村到一线城市,花了几十年。对于新一线城市来说,要完成向一线城市的跃迁,仍然需要时间沉淀。
杭州
有没落也有崛起10年时间,我们见证了成渝 “第四极”的崛起,中部地区出现多座超过预期的新兴城市,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批北方城市的失速与没落。中西部城市表现亮眼。作为今年榜单的亮点,昆明跌宕起伏般地进入榜单。2019年,昆明也曾上榜,不过第二年就被佛山替代了。不过作为唯一一个GDP在万亿元(7541亿元)以下的城市,让很多人看到了昆明在未来可塑性、生活方式多样性等方面的潜力。成都和重庆是绕不过去的双子星。前者一直牢牢占据榜首,甚至有网友调侃“是不是拿了剧本”。后者突飞猛进,2022年GDP达2.9万亿元,在新一线城市中遥遥领先。不得不说的是,两者的崛起和国家政策密不可分。在西部大开发、成渝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两者逐步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