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今年6月25日是第33个全国土地日,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土地资源作为城乡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要素,直接关系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在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征程上,余杭全方位、系统性推进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集约节约高效用地已成为各界共识。今年上半年,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余杭分局(以下简称“余杭分局”)持续擦亮“同心绘余杭·自然当先锋”党建品牌,统筹规划引导,深化土地要素保障,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土地资源,全面施策助力余杭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规划引领 擘画城市建设“新蓝图”城市建设,规划先行。“今年是余杭规划攻坚开篇之年。”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余杭分局党委书记、局长陈勇表示,围绕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的历史使命和战略定位,余杭分局持续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推进战略规划研究和重点片区城市设计,提升城市功能布局和城市风貌,不断引领城市提升能级。眼下,余杭正组织开展“1+12+22”规划体系编制。具体而言,余杭要以《余杭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为行动纲领,形成12个乡镇级总规和22个单元详细规划。据介绍,《规划》已完成区级法定事项全部程序并已通过杭州市规委会专家会审查,标志着余杭全面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顶层设计基本形成。《规划》提出,余杭着力打造未来城市样板地、未来科技策源地、未来产业引领地,并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规划编制中,重点关注“强能级、谋空间、促融合、优品质”四个方面。而这些目标正通过乡镇级总规和详细规划的层层传导,落实到各类用地空间合理布局。截至目前,12个乡镇级总规已形成中间稿,22个单元详细规划均已完成专家部门审查,其中涉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未来科技城、西站新城和闲林等6个单元的详细规划正在进行公示。从详细规划公示透露的信息来看,余杭的着重点在于推进产城融合,意在打造“品质之区”。比如,未来科技城单元将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迎来全面大提升,区域内规划了文化馆、创新馆、音乐厅和大剧院4大馆,74所幼儿园和中小学,以及10个10-15分钟生活圈。西站新城则重点突出交通枢纽、会议会展、金融办公等功能,朝着建设国际都市门户、创新策源引擎、未来田园典范的目标不断迈进。值得一提的是,为更好释放规划“红利”,此前余杭还启动了《杭州城市新中心核心区(中轴线)实施性城市设计及重点建筑景观概念设计》国际竞赛,为杭州城市新中心核心区(中轴线)的设计汇聚全球设计智慧。“我们希望以竞赛为契机,在更高起点擘画城市新蓝图,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活力、吸引高端要素,全力打造世界级的城市中轴空间形象。”陈勇说。以人为本 构建幸福生活“新图景”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城市,理应是人们幸福生活的“容纳器”。在刚建成的余杭区良渚新城杭行路节点公园,附近的居民三三两两结伴而来,或在步道上休闲漫步,或在树荫下消暑纳凉。曾经的闲置地块经过优化改造,变成了家门口的一道风景线,引的居民们连连称赞。将城市的“边角余料”变为“金角银边”,这是余杭土地资源精细化管理的一个缩影。“今年,余杭将增加6个公园,新增绿地面积约7万平方米。”余杭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开门见绿、推门即景的美好愿景正不断成为余杭市民的幸福实景。城市土地寸土寸金,每提高一分利用率,城市的功能和内容就完善、充实一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就相应增加一分。因此,余杭分局既在“小而美”改造上下足绣花功夫,也在唤醒大宗“沉睡”土地上不遗余力。城市土地“沉睡”成因多样,用地主体状况不一、诉求各异。为破解难题,余杭分局派出“资源保障先锋队”,由党员带头充当“店小二”,“一对一”“点对点”为用地主体谋对策。今年以来,余杭已实现1.3万余亩批而未供、供而未建、建而未尽用地的盘活利用。在余杭,土地不仅要“用起来”,更要“尽其用”。近年来,余杭积极探索土地分层开发利用创新模式,打造了杭州西站枢纽综合体、禹上生态公园、万科天空之城等多个具有示范意义的项目。这些项目针对地下、地表、地上空间,分别设置了不同用途,实现“一地多用”。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空间保障,一个个重大项目得以顺利开工建设: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杭州市段)、良睦路道路工程(二期)用地获批,杭州西站、机场轨道快线、文一西路快速路等重大工程投用……气象日新、繁华兴荣的余杭,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人才到此创业、安居。为此,余杭分局还专门打造“助企纾困先锋队”“便民服务先锋队”,在用地审批、规划许可、验收办证、征地拆迁、不动产登记等方面主动靠前服务。以不动产登记服务为例,余杭积极推进“不动产智治”,依托“交房云办证”“掌上快办”等线上应用场景,今年以来,已完成登记共计4.3万余件,并通过“疑难杂症”专窗为1700余套房屋解决办证问题,助力更多居民圆了安居梦。绿色为底 筑牢乡村振兴“新耕基”仲夏时节,熠熠阳光照耀在余杭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万物丰茂。土地是乡村最大的资源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保护好、利用好乡村土地资源与乡村振兴从来都是同向而行的。“无限青山行欲尽,白云深处有人家。”走进青山环抱的余杭区中泰街道白云村,只见碧畦泛起稻浪,瓜果挂满枝头。惬意怡人的田园好“丰”景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打卡。很难想象,过去的白云村由于发展“石矿经济”,山体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村道尽是尘土飞扬,散落在山间的耕地也一度出现荒芜的景象。近年来,白云村彻底关停采矿厂,开展山体生态修复,并在条件适宜的山地里种上里桃树、梨树、杨梅,原先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变成了“花果山”。此外,自2016年起,白云村落实耕地保护田长制,由村党委书记担任村级田长,通过定期巡田发现并及时制止占用耕地建房、取土等违法用地行为,还对村里的300余亩抛荒土地进行了整治,让“荒田”重新变成了“良田”。如今,葱葱郁郁的果园、田野成为了白云村看得见的“乡愁”,也因此吸引了不少村民回乡开民宿、农家乐、咖啡馆,带动全村村民一起从青山绿水间捧出了“金饭碗”。在余杭,白云村并不是个例。“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已成为余杭300余名区、镇、村级田长时刻坚守的使命。在他们的努力下,余杭在今年1-5月实现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3000多亩、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4300余亩、垦造耕地面积240多亩。而这只是余杭强化乡村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一个切面。眼下,涉及农用地整治、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乡村生态保护修复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正在余杭如火如荼开展。余杭区径山镇正是第一批参与的镇(街)之一。径山镇小古城村、径山村等6个村庄的全域土地整治工程,围绕“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升、布局有优化、生态有改善、农业生产有保障”的目标有序推进,彻底改变了以往土地资源零散、割裂的状况。整治后,田成块、路成行、渠相通,高标准农田基本实现全面覆盖;村道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靓丽乡村焕发了美丽容颜;屋外“后花园”里鲜花怒放,村头“健身房”里器具齐备,整治目标转化成了村民生产、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变化。现在,来到白云村、小古城村等“网红村”体味“乡愁”的游客越来越多。他们都说,这绿水青山如画,既美了乡村、富了村民,也醉了游人、乐了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