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宣 实习生 杨舒雅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2023年全国科普日和中国农民丰收节农技协联合行动(江苏分会场)启动仪式近日在南京举办。启动仪式上,江苏栖霞百合科技小院(筹)、淮安牧润生物服务科技小院(筹)等由各高校、科研院所、农业园区、涉农企业筹建的15家科技小院进行了现场共建签约。
一头连接着高校,一头连接着田间。科技小院不仅蕴藏着科技创新的巨大能量,更孕育着“三农”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截至目前,我省共有科技小院34家,驻院指导老师159人,累计驻院研究生321人,田间试验示范面积18619亩,技术服务面积达27.5万亩。科技小院如何促进“象牙塔”与“泥土地”的互济融合,带动更多的农民“土专家”“田秀才”共种“富民花”?记者进行了探访。
把课堂搬到田地,
研究生成为“养殖明星”
什么是科技小院?省农技协副秘书长陈星介绍,“小院与大所相对,是由研究生驻扎田间地头企业生产一线,依托专家、教授提供科技支撑,利用所学解决农业技术难题,助力农产品高产高效,同时又是研究生联合培养创新机制的大胆探索。”省科协高度重视科技小院工作,组织动员省科协现有167个省级学会中的30多个涉农省级学会的优秀科技专家、学者和一线广大科技工作者,为科技小院提供持续稳定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罗氏沼虾、阳澄湖大闸蟹……江苏相城河蟹科技小院展台前人头攒动,小院首席专家、苏州大学教授宋学宏和小院的研究生们带来的小院产品超级热卖,成了淘宝等电商的热推爆款。
“我们团队与苏州市毛氏阳澄湖水产发展有限公司强强联合,研究生及公司的技术骨干利用苏州大学自主知识产权‘罗氏沼虾河蟹的生态养殖技术’和公司的优质罗氏沼虾苗种,在企业320多亩的河蟹养殖基地进行了河蟹、罗氏沼虾双主养模式的探索。”宋学宏说,小院着力培养知农、爱农、兴农的农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如今老师和学生们也成为苏州当地的“养殖明星”。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二年级的卢宏杰即将前往江苏如皋黑塌菜科技小院,开启他崭新的学习生活。“科技小院对人才培养而言,既是桥梁,又是很好的载体。”如皋黑塌菜科技小院首席专家、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侯喜林告诉记者,研究生入驻黑塌菜科技小院后,除了每天观察作物生长情况,做相应记录。还要根据观察中发现的问题,结合生产模式的创新,推广高产、优质技术,在田间地头实际操作、反复检验,取得经验,达到增产与优质、增收与环保有效统一。目前,黑塌菜科技小院已培养出专业学位研究生10名。
作为科技小院的主体力量,入驻研究生与当地农技员有何不同?省农技协秘书长生静雅介绍,一方面,研究生能够在所在地与科研院所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及时反映“泥土地”里的问题;另一方面,科技小院这种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培养模式,能够通过实战演练延展应用型人才培养链条。
在科技小院的影响下,江苏淮阴黄瓜科技小院入驻研究生、扬州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博士宿莉把黄瓜作为专业研究方向,每年在100—120天的黄瓜生长周期里,全程参与播种、定植、授粉、收瓜等各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也让我把农业真正看作是自己的事业。”
江苏如皋水稻科技小院每年常驻研究生3名以上,每人每年在站时间超200天。近几年发表研究论文10篇,承担国家及省、市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江苏如皋桑蚕科技小院每年入驻3名以上专业研究生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科技小院已经培养专业硕士10名……在科技小院,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得到有效提升,一批又一批的农业人才,助力农业领域人才红利充分释放。
把实验室搬进科技小院,
精准服务农业生产
走出“象牙塔”,钻进“泥土地”,科技小院结合农业生产实践应用,探寻下一步科研方向,努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高温少雨的天气不利于南部丘陵山区的农作物生长,而白化茶树根部层浅、抗旱性差,生长更易受到严重影响。2022年6月下旬,受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天目湖白茶产区部分茶园出现茶树失水、茶地干旱状况。在土壤条件差、肥力不足的茶园,日光高温照射更是使茶树表面温度达40℃以上,高温日灼、干旱失水将引起较大范围茶树灼伤危害、甚至枯死,引发农业气象灾害,给茶农带来较大损失。
“当时茶农们都急坏了!”江苏溧阳白茶科技小院首席专家、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房婉萍回忆,茶树灼伤发生后,白茶科技小院科研团队驻扎在当地连续40个工作日,充分发挥科研技术优势,开展了“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MPH对夏茶品质成分的影响”“探究AMHA在温度胁迫下对高氨基酸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早芽——特异叶色茶树品种杂交育种试验”等课题研究。房婉萍表示,这些研究成果可以有效缓解高温对茶树光合反应中心的伤害,增强其光合能力,从而提高茶树活力和抵抗高温的能力。
大地不仅收获粮食,也产出学术成果。苏州大学医学院教授徐世清在科技小院做研究,从家蚕食性相关基因的发掘与鉴定到二化性高产蚕品种的蚕种孵化控制和全年随时供应技术,把饲料工业化加工原理通过科普的方式加以普及,调动了蚕农对产业发展的极大兴趣。
培养更多“土专家”,
打通科技助农“最后一公里”
“于农民朋友来说,科技小院就是‘及时雨’,既能答疑解惑,帮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更能通过传帮带,让更多的农民成为‘土专家’‘田秀才’,进而实现增收致富的梦想。”陈星说。
江苏泰兴萝卜科技小院的师生们利用院内的科普教育展示区和培训区,定期对外开展产品示范、技术培训、科普讲座、现场观摩等活动,为农民提供“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的“四零”产业技术科技服务,不断普及高效农业生产专业知识,提升职业农民的科学素养。
“不仅要把品种与技术交给农民,还要教会农民。”江苏海安桑蚕科技小院负责人、江苏科技大学教授李木旺告诉记者,小院师生多次前往海安市雅周镇、大公镇及南莫镇等地蚕桑基地开展桑园病虫害防治、田间施肥管理、高效桑园春耕、剪伐等技术现场培训指导,带动蚕农增收,引领产业发展。记者了解到,桑蚕科技小院先后为海安20余户养蚕大户开展培训,把养蚕知识和关键技术要点送到蚕农家门口。
科技助农,不只是理论落地,还要因地制宜。在中国农技协江苏灌云豆丹科技小院,专家们始终把豆丹产业技术培训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技术培训不断地把最新技术、市场行情、产业分析传授给农民。每年灌云县举办多场“大豆+豆丹”综合种养技术培训观摩会,针对生产中的问题,专家们提出解决办法,走访重点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现场解答村民们的棘手问题。目前,灌云县全县大豆豆丹产业种养面积达1.4万亩,50亩以上的示范基地36个,形成了豆丹产业重点乡镇、豆丹专业村和重点大户为龙头的豆丹产业发展新格局。
如今,江苏省内的各科技小院面向当地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小农户、企业等持续性、常态化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广泛开展的技术培训服务,打通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紧扣地方产业,探索农业产业链条发展新模式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如何推动乡村振兴?科技小院紧扣地方产业,以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助力产业提质增效。
农业发展搭上“顺风车”,蹚出乡村建设新路子。生静雅介绍,目前,江苏科技小院已覆盖奶牛、大闸蟹、龙虾养殖,水稻、茶叶、甘薯、西瓜种植等多个领域,在省科协指导下,与多方联合,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共同探索农业产业链条发展模式,助力产业发展。
宋学宏告诉记者,小院研究生及公司的技术骨干,在企业320多亩的河蟹养殖基地进行了河蟹、罗氏沼虾双主养模式的探索。该模式实现了平均规格190g/只的大规格河蟹产量75-100kg/亩、平均规格50g/尾以上的大规格罗氏沼虾产量140-150kg/亩的目标,实现每亩养殖效益净增5000元。
在桑蚕领域,小院模式为产业融合再添一把火。记者了解到,江苏海安桑蚕科技小院与共建单位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始终坚持一二三产融合、东中西部联动,率先打造“公司+科研院所+基地+农户+科技小院”的“鑫缘模式”,首创桑蚕行业的产业化新模式,带动蚕农增收,引领产业发展。
“目前,海安市拥有桑园面积6.6万亩,年发种达14万张,生产蚕茧8500吨。海安目前已建立229个蚕业家庭农场、169个蚕业联合体农场。茧丝绸产业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蚕农蚕茧收入近3亿元。”海安市茧丝绸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海安市蚕桑站党支部书记黄俊明告诉记者,海安桑蚕科技小院在江苏、广西、安徽、江西、陕西等重点蚕区建立基地,带动40万亩桑园建设、30万户蚕农增收、50多家丝绸企业发展和5万名劳动力就业,推动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
陈星表示,科技小院不是高校研究的“单打独斗”,科普示范、科技带动只是推动产业发展第一步。通过联合共建单位,科技小院积极拓展农业产业链条,为当地农业发展探索黄金模式。
科技小院大有作为
张 宣
将科研生产一线搬到田间地头,让“象牙塔”和“泥土地”交融互济。科技小院不仅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更孕育着发展现代农业的无限力量。
科技小院是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和高校师生,驻扎在农业生产一线,依托院所资源提供科技支撑,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学融合”新形式,能够合理高效地调动资源,更好服务“三农”工作。江苏相城河蟹科技小院让养殖摆脱“靠天吃饭”的窘境、溧阳白茶科技小院提高了茶树活力和抵抗高温的能力……这些小院都是产学研融合的生动范例。
小院虽小,却是推动农业进步的一片大天地。对广大农民来说,小院的存在就像“召之即来”的生产顾问,能够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农业知识素养,提高种植技术;对于科研人员和高校师生来说,小院的存在就像一块充满机遇的试验田,所学所思能够真正与实践紧密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让“象牙塔”和“泥土地”交融互济。
科技小院,代表着未来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我国虽拥有广袤的土地,但耕地资源有限,总体质量不高,加之自然地理条件多样,农业生产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建在田间地头的科技小院,带来的配套科研人才和先进技术,是未来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的新趋势。同时,科技小院的产学研融合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延长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产业链,为乡村振兴迈出坚实一步。
科技小院,更是广大青年学子投身“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农业强国的生动实践。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在科技小院,我们看到无数青年学子毅然投身农业生产的第一线,把促进生产作为自己的研究项目,将农业发展看作自己为之努力奋斗的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农业强国出力,真正做到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写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
一间小院,不仅是农业科技和技术的“前哨站”,更是推动农业产学研结合、做好“三农”工作的有力抓手。我们期待有越来越多的科技小院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结出硕果,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22-01-22
2022-01-21
2022-01-11
2022-01-06
2022-01-06
2022-01-01
2021-12-31
2021-12-31
2021-12-31
2021-12-31
2021-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