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莎沙 叶芷琪
通讯员 吕旅 杜乔 周莹
省文旅厅、省发改委日前联合公布2023年度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盱眙县铁山寺林场社区上榜。至此,该县共获评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数量居淮安市第一。
近年来,盱眙文旅融合“1+1>2”效应凸显,连续3年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去年全县旅游收入55.54亿元,旅游人次达586.4万。
盱眙县委书记、县长孙志标表示,要坚持做好“文旅+”文章,持续加强文旅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把盱眙打造成长三角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长三角现代化山水文化名城。
以“含绿量”提升“含金量”
走进盱眙县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半山腰的停车场泊满来自五湖四海的私家车。碧水青山间,一条全长5.3公里的漂流道顺着山势蜿蜒而下,途经蝴蝶谷、桃花涧、临溪长廊等多个景点。“暑期以来,我们日均接待游客500人次。”铁山寺峡谷漂流项目负责人李雪说。
绿水青山的魅力吸引不少本土能人返乡创业。看露天电影、跳竹竿舞……在伴山民宿,不大的小院洋溢着浓浓的民俗风情。在广州打拼19年的盱眙人王乃贵今年选择回乡开起这家民宿。“每个周末基本满房,日常有80%的入住率。”王乃贵说。
目前,铁山寺林场社区内聚集餐馆农家乐11家、酒店民宿6家,社区招引峡谷漂流、铁军训练营、水上碰碰船等旅游项目,带动就业300人,年接待游客约50万人次。
纵观盱眙全境,天泉湖旅游度假区、淮山胜境、雨山茶场等景观星罗棋布,县内分布中小型水库123座,森林覆盖率达31%。
为进一步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现实转化路径,盱眙着力构建天泉湖旅游度假区、大运河文化带盱眙段“一南一北”两大核心区域,推动各景区连点成线、织线为面,实现“处处是景、时时见景”全域覆盖。累计打造国家4A级景区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省级工业旅游区1个。先后获评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单位、长三角首选慢生活旅游城市。
“千年古城”变身“文旅胜地”
“北望平川。野水荒湾。共寻春、飞步孱颜……”在位于盱眙第一山历史街区的江淮剧场,原创黄梅戏《第一山》以苏轼《行香子》为切入点,重现900多年前这位“千古第一文人”与盱眙的文化情缘。
文旅产业的繁荣兴盛,带动本土黄梅戏剧团的振兴和发展。“梨花节、龙虾节上表演,加上铁山寺、牡丹园、黄牌街古戏台的日常演出,剧团一年到头闲不下来。”盱眙县黄梅戏剧团团长许章响介绍,剧团年收入超300万元。
随着东来顺、峨嵋酒家、文创体验店、研学基地等各色新业态门店陆续布点,第一山历史街区“文化味”愈发浓厚,文、旅、商有机联动,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消费和夜经济新亮点。
今年元月,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开放,万余件珍贵文物首次亮相。“我们将全力推进大云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打造体验感强、文化浸润力高的文旅产品,擦亮这张崭新的城市名片。”盱眙县文旅局副局长任正伦说。
为进一步加快文旅融合,盱眙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每年设立200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引导资金,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由“大写意”迈向“工笔画”
为推动旅游与大运河文化有机融合,盱眙工笔细绘大运河百里画廊盱眙段,画卷起笔于三河闸堆头涵洞,经过马坝、三河农场、官滩延伸至龟山,串联起沿线龙虾产业、农旅产业、田园村落等旅游资源,沿线景观效益凸显。
运河为线、项目为珠,以线串珠、以珠带面。除了绿色生态文旅,“红色文旅”也是盱眙一张“金字招牌”。深入探寻革命故事、历史遗迹背后的内涵意义、时代价值,融合打造乡村振兴、党性教育等五大类干部教育培训特色线路。“我们以珍贵的文物史料、生动的奋斗故事,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解析‘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指明‘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标。”盱眙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陈晖说。
以“文旅+”为产业融合主线,中国龙虾产业公园、福标蜂蜜省级工业旅游区等重点项目成功实现“文旅+研学、文旅+工业、文旅+康养、文旅+商贸”的创新尝试,为“山水之城”盱眙绘就“诗与远方”新画卷提供更多可能。
2022-01-22
2022-01-21
2022-01-11
2022-01-06
2022-01-06
2022-01-01
2021-12-31
2021-12-31
2021-12-31
2021-12-31
2021-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