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下午3点,骄阳似火,室外体感温度达到38℃,在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占地4248亩的兰花塘高标准农田里,插秧机正来回穿梭,秧苗整齐地立在田中。
在其中的一块秧田,农机手袁扣和张明财密切配合,半人高的插秧机上,袁扣负责“掌舵”,把握行驶方向,张明财负责摆放秧苗。机器走过,伴随着“哒哒哒”的声音,插秧机放秧台慢慢降低,一株株嫩绿的秧苗滑落,迅速“钉”在田中。微风拂来,秧苗随风摇曳,生机勃勃。
在田埂边碰面,袁扣将发动机熄火,顺手拿起脚边的水壶,咕嘟咕嘟灌下几口水,细密的汗珠顺着黝黑的脸颊往下流。他用沾满泥巴的右手轻轻地将帽子往旁边推了推,“天气热,就我这大水壶,一天要喝十几壶。”
如今,农业机械化快速普及,插秧比以前方便很多,但天热时依然难捱。由于没有顶棚遮阳,在长时间的暴晒下,插秧机被晒得发烫,座椅也烫得不行,袁扣就选择铺一块毛巾应付一下。
跟坐着的袁扣比起来,张明财除了放秧苗,还要做好配合,如果机器在行进过程中遇到石块、树根等障碍物,或者出现秧苗无法滑落的情况,他必须下地检查。一上一下之间,一双及膝的雨靴早已沾满泥巴,他的体力也消耗极快,有时甚至需要借助插秧机上的扶手才能蹬上去。
记者了解到,袁扣和张明财这对“老搭档”来自邻省安徽,都是马鞍山和县华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手,每天早上6点,他们就收拾妥当,从家里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浦口开始工作,一直忙到下午6点才能返程。
从5月中旬开始,他们就一直往返于浦口、和县之间,先是收割小麦,再开展水稻育秧,虽然辛苦,但干活速度却没有慢下来。“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除了吃饭,一天要有10个小时‘泡’在田里,只有秧苗适时下田,才可能有个好收成。”袁扣说。(记者 鲁舒婷)
2022-01-22
2022-01-21
2022-01-11
2022-01-06
2022-01-06
2022-01-01
2021-12-31
2021-12-31
2021-12-31
2021-12-31
2021-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