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努力将良渚遗址建设成为展示中华文明“重要窗口”的鲜明标识

文章来源:余杭晨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2-07-06 09:42:00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欢迎您! 

☆ 新江南网 ☆欢迎您 

7月6日,杭州良渚日如约而至。从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到今天,3年来,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按照“文物保护标杆地、中华文明展示地、文旅融合样板地、共同富裕示范地”的建设总目标,在大遗址统筹保护、土遗址展示、良渚文化的传承和利用等方面持续探索、研究和破题,社会各界在了解良渚文化、参与良渚遗址保护管理中,逐渐形成了对良渚文化的认同,树立了文化自信。

今年6月,浙江省召开第十五次党代会,党代会报告中对全省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征程里,良渚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应当更加坚定扛起使命责任,聚焦文明圣地定位,赓续奋斗,持续擦亮良渚文化金名片。

文物保护标杆地

良渚古城遗址具有极其重要的遗产价值和文化价值。如何科学有效地保护好这一文化宝藏,弘扬灿烂辉煌的良渚文化,是良渚文化工作者始终面临的重要课题。

立法立规,保护有方。良管委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对标对表世界遗产保护的国际准则,恪守安全底线,推动良渚遗址科学保护、整体保护、有效保护。随着良渚遗址保护区划的不断变化以及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良管委按照“世界文化遗产”标准,进一步完善保护体系,启动《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完成《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修编评审稿,确保“后申遗时代”良渚遗址保护研究、传承利用有可靠的法定依据。自2019年11月启动《总规》修编工作以来,经过多次专题会议、现场调研、专业评审、政府审议等环节,内容得到不断优化,保护及管理措施得到不断完善,目前,修编送审稿已经报送国家文物局等待最终批复。

打造全方位立体保护管理体系。良渚遗址保护有了强有力的依据和借鉴,细致入微的日常巡查,也成为了遗址保护不可或缺的一道环节。良渚古城遗址保护范围涉及24个村社区,与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2021年,良管委启动了“文物安全365工程”,意在构建全天候、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保护管理体系。在整体保护的基础上,根据遗址性状、风险评估等因素,将遗址保护区域内的300多处遗址点划分相应的管理等级,实行分级管控,建立领导干部分片包干责任制,执行重点遗址巡逻打卡、全员化文保巡查和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通过建立54人的专职巡防队伍,巩固“专职巡查+村社文保员巡查”制度建设,加强与公安、城管等部门的协作,完善“人防+物防+技防+犬防十制度防”多维立体安防体系,建立配备巡逻车、无人机、警犬的专职巡防队伍,持续开展文物安全保护工作,构建“政府+社会”“专家+百姓”的群防群治遗址保护生态圈。

随着全天候、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保护管理体系的成熟,当地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逐步提升,守护文明圣地逐渐成为遗产地群众的共识。

从“传统管理”到“数字智治”。2018年8月,对标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国际标准,历时5年研发的“良渚古城遗址监测预警平台”建成上线,以该平台为基础打造而成的良渚古城遗址“遗产数字大脑”对良渚古城遗址现有数据和系统资源进行深度整合。为推动数字化改革背景下良渚古城遗址“遗产数字大脑”迭代升级,良管委完成规划管理线上审核模块开发,持续深入开展日常监测和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专项监测,累计采集监测数据800余万条,完成良渚古城遗址2020年度、2021年度监测报告和亚太地区第三轮定期报告,打造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新标杆。

乘着浙江省数字化改革的东风,良管委在文物保护数字化改革的道路上持续向前,从文物发掘、文物保护、文物研究、文物利用四大领域入手,构建良渚遗址文物智慧治理体系,打造“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聚焦文物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体系,推动文物资源有效转化为文化发展动能。其中,“良渚遗址文物安全巡查网格智治”应用场景入选2021年浙江省文物局第一批“文物安全”应用场景建设试点“揭榜挂帅”项目名单,为全省大遗址保护及文物安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借鉴经验。

土遗址保护的“良渚实践”。文物保护是一项领域多跨、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尤其是面对潮湿环境下土遗址保护的世界难题,良管委以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浙江大学、南开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学科监测研究,探索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监测标准和指标体系,为有效监测、预警、数据采集分析提供理论支撑。今年,良管委深化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实施老虎岭遗址、南城墙遗址考古发掘剖面保护工程,完成南城墙遗址考古剖面表面裂缝修补,制定生物病害防治方案及南城墙遗址保护监测方案,为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提供了有效案例。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编:博杰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