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6月,夏初临。沿石板路漫步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和径山村,随处可见游客拍照留念。每一个农家小院都独具特色:在茶园山道上“打卡”拍照,在共富“邻”售点跟农户拉拉家常,在文化礼堂里点盏茶,在“啡你不可cafe”咖啡馆与农创客聊上几句……
眼前这一步一景的美丽乡村,得益于“千万工程”的实施。
20年前,“千万工程”开启了万千村庄的美丽蝶变,余杭众多村庄也由此迭代升级。6月6日,中央媒体“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小古城村和径山村,探寻乡村共富的未来模样。大家一边走一边看,不禁感叹:这是农村?
这里确实“长”得不太一样。
在这里,“一句话”找到了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让农民过上更体面的生活;在这里,“一面墙”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点睛之笔,围墙高度的下降为村民的居所引入一片风景;在这里,“一片叶”舞起了种茶、制茶、卖茶、茶旅游、茶食品等一条龙的大产业,让2万多亩山丘披上绿装,成为余杭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
樟树下
见证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
在小古城村的村口,“站着”一棵百年大樟树。它像一位好客的老村民,热情“招呼”着每一个游客进村里逛逛。
沿着指示牌逛小古城村,未来馆、产业绿道、露营基地、竹林迷宫、共享菜园、无人超市……各种各样的新业态让这里变得时尚而年轻。
和浙江万千乡村一样,小古城村的变化也是从整治环境起步的。第一步,就是降低村民院落的围墙。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让村民拆除或降低自家围墙高度,从来都是一件难事。但在小古城村钱三组,从动议到决议只用了21天。
“2018年以前,家家户户都是高围墙,游客来到村子后,都觉得围墙把风景挡住了。”于是,小古城村党委书记林国荣带着村民代表去外地考察。这次考察的所见所闻在村里激起波澜,村口的那棵大樟树也见证了决策出炉的全过程。
大樟树下,你一言我一语,大家的思想慢慢统一起来。通过工作和协商,钱三组的农户院墙都降至了1.2米高。“下降围墙高度,这是村干部和党员带头,与村民民主协商,大家共同决定的。”林国荣自豪地说。
以“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闻名的小古城村,十多年来一直保持这一优良的村民民主议事制度。在村党委的引领下,小古城村在实践中迭代以“议什么”“谁来议”“怎么议”“议的效力”为顶层逻辑,以“提、议、决、干、督、评”为关键步骤的“四议六步”工作法,带动村民参与到全村各项工作中去。
如今的小古城村,单调的白色围墙变成了青砖、石块及栅栏的组合体,有些围墙里还展示着小古城遗址出土器物的复制品。“干净整洁的柏油村道边,文艺古朴的低矮院墙掩映着错落有致的农家洋房,村子的文化氛围一下子浓厚了。”林国荣说,从设计到竣工,小古城村整体打造美丽乡村只用了83天。
村子美了,也更“吸金”了。
2019年3月,小古城村开始大力发展农文旅产业,注册成立了村集体旅游公司,通过多途径开发利用,盘活现有闲置资源。
这几年里,小古城村打造了110米彩虹滑道、1000平方米的LOVE形竹林迷宫,建起了4.2公里环线绿道,彻底激发了“网红”属性,将村级集体经济搞得风生水起。
“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项目建设,我们招引外部人才、提供创客服务,全村1.3万余亩土地全部进行了流转,租给开发商经营休闲农业。”林国荣说。2022年,小古城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10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760元,较2005年分别上涨31.47倍、7.94倍。
茶盏中
点出未来乡村新图景
“一汤,量茶受汤,调如融胶;二汤,击拂既力,珠玑磊落……”在径山村文化礼堂里,一袭白衣的茶艺老师坐在矮桌后,一面搅动茶筅演示点茶,一面细致讲解着点茶法“七汤”的要领。
搅动茶筅的过程看似云淡风轻,实则颇需巧劲。而径山村20年来的发展一如点茶,用了“巧劲”,最终“点”出了一幅未来乡村新图景。
凭借“径山万寿禅寺”和“径山茶”两张“金名片”,2016年,径山村将原先山上的54户农户搬迁下山,打造“禅茶第一村”。坐落于径山脚下,原本应该不愁发展的村子,却并没有因此而受益。径山村党总支书记俞荣华回忆:“径山寺有人气,径山茶有名气,但来我们村里的游客大多‘走马观花’。”
为此,径山村做了两件事:扬长处、补短板。
作为径山茶的核心产区,径山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以茶为生,却没有径山村原产地的茶品牌。于是,村里整合了3000余亩茶园,建了一个径山茶产业园,全面推动茶叶生态种植、精深加工、品牌营销、茶旅融合发展。
2021年,一斤径山茶均价卖到了1000元以上,总产值超亿元。但俞荣华觉得还不够:“我们必须要增加径山茶品牌附加值。”
在村党委的积极引导下,村里的茶企、茶农向茶文化研究专家学者讨教,从零星资料中逐步还原了南宋点茶的流程,恢复了抹茶制作技艺和宋代茶宴的礼仪。有了茶文化的加持,如今径山茶品牌价值已达31亿元。
靠着径山茶这片“金叶子”,很多茶农住进了乡村别墅。于是,径山村聚焦农户庭院,开始谋划从“方寸地”走向“增收园”。
村民刘香很快跟上村里的发展思路,把自家的庭院整修一番,打算开间民宿。村里还请来了老师帮着写门联,左边门联首尾连起来是“香琴”,右边门联首尾连起来是“林宝”。“正好是我公公婆婆的名字。”刘香的公公烧得一手好菜,就负责掌勺,婆婆还种了两大菜园子的菜,一家人分工经营,有了如今的“留香”民宿。
而一向能干的刘香很快就把村子里的资源都“挖”了个遍:春天带着客人品茗参禅,夏天摸螺蛳看萤火虫,秋天走古道看花海,冬天赏雪祈福。“别说节假日,平日里我们也不缺客人。”刘香说,依靠经营民宿,一家人一年也有几十万的收入。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径山村引导广大农户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眼下全村共有54家民宿、农家乐开门营业,实现了人居环境和村民收入的双提升。
吃、住场所不缺后,俞荣华又打起了玩耍的“主意”。去年“五一”期间,径山村的农文旅项目“径灵子乐园”试运营,来玩的亲子家庭特别多。此外,径山村还利用村里闲置农房打造了12个工坊,布局了茶筅、茶食、茶服、茶器等与茶相关的业态,让游客参与采茶、制茶等茶事活动,体验宋代点茶,学习径山茶道,感受径山茶文化的魅力。
“只有实现吃住玩一体化,游客才愿意长时间留在村里,拉长吃饭、住宿的旅游链条,为村民增收。”俞荣华说,2021年、2022年到径山村游玩的游客量均达到220万人次,带动了村里产业的快速发展,让径山村真正走出了一条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的道路。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