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在近日获表决通过,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这意味着无障碍环境建设从此有法可依,全国超3亿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权利从法律上得到保障,为无障碍环境建设写下生动的法治注脚。
无独有偶。在苏州,就有这样一项无障碍设施改造——相门人行天桥增设电梯项目已进场施工,该项目被列为姑苏区2023年民生实事项目。处于《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施行的耦合点,此项目将开启古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新篇章,切实帮助残疾人、老年人等人群共享公共服务、平等融入社会,提升幸福感。
适老化改造的古城智慧
近日,相门人行天桥施工现场一片繁忙,工人们正在为天桥增设无障碍电梯,预计10月中旬竣工。届时,这座人行天桥将迎来“电梯时代”,破除“无障碍环境”的障碍。
相门人行天桥建成近20年,桥面距地面6米,行人上下桥需走40级台阶的踏步。由于未设置无障碍设施,老年人和残疾人通行不方便。同时,存在占用干将路北侧人行道的问题。
姑苏区住建委经过现场踏勘,计划拆除南北两侧的东西向踏步,安装2部直升无障碍电梯,以满足行人舒适性和无障碍要求,释放人行道部分空间、提升周边采光,确保市民出行安全、舒适、方便,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病人等弱势群体的社会参与和融合,提升城市形象。
效果图
为人行天桥安装无障碍电梯,这是姑苏区首例,但就苏州无障碍环境建设而言,并非个案。据悉,姑苏区在2022年实施增梯61台,从实质改善无障碍环境。而早在2002年,苏州市开始开展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姑苏区作为苏州市的主城区,是创建工作的重点区域。
据了解,姑苏区现有老旧小区共计343个,无障碍环境建设短板较突出。显然,适老化改造对古城而言更为迫切。
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古城行动
双塔街道翠园新村二期北大门口,老年人、残疾人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自动定位,现金支付。这种名为“一键叫车”的出行“新模式”,实现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公共服务共享。
“一键叫车”与之不谋而合,而双塔街道仅是姑苏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缩影。在里河新村等小区的入户坡道、楼梯扶手实现无障碍改造;在劳动路、平海路等道路修建的同时,进行无障碍坡道及盲道的建设改造;在对拥军楼等口袋公园进行改造时,同步落实无障碍坡道建设。
在医疗康复类机构方面,目前,姑苏区区管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全部实现“残疾人导诊、导医服务”。在无障碍坡道及盲道的建设改造方面,截至2022年底,姑苏区投入使用的426座公共卫生间无障碍普及率达到63.6%;200余处区管城市绿地(小游园)中,100多处已实现无障碍。
无障碍高质量发展的古城方案
据《苏州市无障碍设施建设专项规划(2021-2035)》,近期到2025年底,为无障碍示范建设阶段。姑苏区19.2平方公里范围的历史城区选定为历史城区示范区,目标为2025年底前,以范围内居住区、公共建筑、公共开放空间为重点,完成示范地区的无障碍设施改造完善工作。根据时间节点安排,2023年完成体育、文化、大型商业和沿街商业的无障碍设施改造;2025年完成重点片区内居住区及城市道路的无障碍改造。
为此,姑苏区不断完善无障碍建设的机制体制。成立姑苏区无障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实施无障碍建设和改造规划,加大投入,逐步对主要的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公共场所、公园绿地、交通设施和信息交流等方面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
落实长效管理和无障碍设施的日常维护。紧随无障碍建设城市创建,对于新建项目,姑苏区从源头把控设计、审图环节;对于既有建筑和市政道路设施等,鼓励各产权单位利用维修改造的契机和自有资金,逐步实现无障碍改造。
2023年,姑苏区计划对东环路沿线-相门片、新湘苑片、葑溪片等片区共计104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对西环路、临顿路等道路实施综合改造,同步完善道路无障碍设施内容;对新建道路,严格落实无障碍的建设标准要求。
未来,姑苏区将继续发扬“工匠精神”,下足“绣花功夫”,落实长效管养职能,对建成项目的无障碍设施逐步完善,提高全社会对残疾人、老年人、幼儿等弱势群体的关注与爱护意识,将无障碍、适老化环境建设与古城更新保护协调共进,提供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古城方案”。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