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个体工商户是经济的“毛细血管”、市场的“神经末梢”,一头连着就业生计,一头连着百姓民生。在南京,个体工商户发展活力满满,登记数量突破百万大关,为稳增长、稳就业夯实基础。
个体工商户数量多、活力足,既反映出经营主体对经济回暖、市场复苏的坚定信心,也折射出南京“放管服”改革、纾困扶持政策的效应释放。本报今起推出“小个体大作为”系列报道,看“小个体”如何在繁荣市场、促进就业、创新业态、服务民生等方面释放“大能量”。
3月30日,南京市民张康在雨花台区市场监管局雨花分局办证大厅成功领到了营业执照,成为全省第1000万户在册个体工商户。8年前,张康就曾开过一家面包店,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选择了闭店,看到眼下南京经济加快复苏,他重燃创业信心,注册了一家“艾凡朵烘焙店”重新出发。
秤砣虽小压千斤。近年来,南京个体经济蓬勃发展,个体工商户数量快速增长,登记数量从2019年末的71.8万户增至106.8万户,占全市经营主体比例超过60%。遍布大街小巷、服务百姓生活的“小个体”,为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个体经济”燃旺城市烟火
清晨6点半,天刚蒙蒙亮,孙氏梅花糕店主孙舒静和丈夫早早来到店里,把芝麻、豆沙、紫薯倒进锅里开始熬煮梅花糕馅料。忙碌几个小时后,准备工作就绪,马台街上人流渐多,孙舒静打开店门开始营业。
“拿个什么馅的?”“有什么馅?”“有芝麻的,水果的”“我要芝麻的”“好的,6块钱一个”……这样的对话,孙舒静每天要和客人说上几百遍。店前排着长队,两个炉头上氤氲着热气与香味,手机里的收银声不断,画面忙碌又温暖。
个体工商户是城市经济的“毛细血管”,市场冷暖它先知。
今年以来,南京大街小巷人流涌动,街边小店生意红火,城市“烟火气”加速归来。整个2月,全市新登记个体工商户超过1万户,同比增长33.37%,环比增长54.18%,集中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第三产业,进一步巩固了经济向好势头。
“我们1998年开始做梅花糕,那时候是摆地摊,2001年开了个小店。”孙氏梅花糕可谓是南京的老牌“网红”,孙舒静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梅花糕的馅料都是自己熬制,保证纯正口味。如今,除了慕名来排队的新顾客,很多老客户都会直接打电话或者微信预订。
“过去3年受疫情影响,只能保本。今年生意越来越好,平时一天卖十几锅,周末能卖到30锅,我们夫妻俩整天忙得不停歇。”孙舒静说,每天早上6点半到店里,一直忙到晚上9点才能打烊,一年到头也歇不到几天,虽然辛苦但干得很开心,每个月能赚几万块钱,日子也越过越好。“看到消费回暖,我们更有信心和干劲了。”
街边小店“温暖”百姓生活
馄饨、皮肚面、鸭血粉丝汤、糕团、卤菜……4月9日一大早,记者来到科巷时,这里已是人声鼎沸,好不热闹。一条街上,满满当当的门店房撑起了一户户个体工商户的梦想,也为市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更成了日常消费的聚集地。
“街上什么都有,都是小店,价格也便宜。”新市民王小姐来南京后,一直住在科巷附近的红花地小区,这里给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小店多、生活方便。“一下楼就是一家馄饨店,几块钱就把早饭解决了,周边各种便利店、杂货铺也很多,这些物美价廉的小店,完全满足我的生活需求。”
“个体经济”一头托起业主的家庭生计,一头连着市民的生活需求。餐饮店、小卖部、水果店、理发店……成千上万的个体小店,几乎承包了百姓的生活所需,温暖着人们的三餐四季。
以“网红经济街区”科巷为例,这里聚集着各类便民小店220余家,网红小店10余家,大多是个体工商户,服务对象辐射周边11个小区、13幢商办楼宇、989家企事业单位,每天吸引约5万人次驻足消费。
中午时分,科巷鸿福面馆里宾客满座,这家满溢着南京味道的面馆,已经成为周边不少居民和上班族的“第二食堂”。2011年,85后南京小伙阮明杰在科巷创业开店,十几年来,鸿福面馆已经成为南京有名的老味道,服务着周边人的用餐需求。阮明杰介绍,今年以来,不管是客流量还是门店销量都在增长,“希望生意越来越好,多开一些‘南京面馆’。”
“虽然大商场越来越多,但要说亲民接地气的,还得是个体小店。”家住江宁的王先生告诉记者,家里有个小修小补的,都要找路边小店。“我家楼下有个开了很多年的五金店,家里什么东西坏了缺了,我都直接找老板。要是没有这些小店,生活还真没那么方便。”
“小个体”夯实就业“蓄水池”
个体工商户是市场经济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也是百姓就业创业的“蓄水池”。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达1.15亿户,约占经营主体总量三分之二,带动近3亿人就业。
4月10日,在2023年江苏省名特优食品小作坊美食展销活动上,南京多家“名特优”小作坊的特色产品受到了市民和游客的欢迎。这些小作坊大多是个体工商户,他们不仅实现了业主的创业梦,也成了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
“八珍米家”的摊位前,老板冯仰光夫妇正忙着招揽生意。“我父亲就是做糕点的,2019年,我作为大学生创业就开了一家做糕点的门店,虽然中间受到疫情的冲击,但生意一直蒸蒸日上。”在冯仰光夫妇的努力下,八珍米家的生意越做越大,最多时开了16家门店。
“去年下半年,我们已经从个体工商户升级为企业。”冯仰光介绍,“个转企”后,产品销售渠道更加广阔,如今已经从联合门店的运营方式向供应链转型,除了自己门店销售,还为盒马、苏果等商超供货,订单量是以前的10倍。“我们已经吸纳了30名员工就业,很多都是年轻人,大家在一起很有活力,希望能把生意做得更红火。”
如今,南京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已从2019年末的137万增至175.6万,三年时间增长近40万人,为稳经济、促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凯 黄琳燕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