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安装玻璃幕墙,白天光线充沛、夜晚灯光明亮,玻璃窗后摆上绿植,这满足了人类对都市生活的想象,却让每年上亿只鸟儿撞上玻璃而殒命,学界称这种现象为“鸟撞”。2021年9月,昆山杜克大学团队发布我国首个系统性鸟撞调查,发现仅需对建筑进行小小的“微改造”,就能让鸟儿“看见”玻璃,避免悲剧发生。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防鸟撞”理论正逐步照进现实。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前夕,记者实地走访“防鸟撞”建筑,了解这一项调查从理论到落地过程中的故事、经验以及阻力,试图从中找到一种对野生动物充满善意的城市建设方式。谋求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玻璃墙成鸟类“潜在杀手”
今年江苏爱鸟周期间,昆山杜克大学“防鸟撞”小组在“鸟类保护宣传月”主题艺术展览上设置互动艺术装置,让玩家模拟鸟类视角,亲身体验鸟类在城市建筑中穿行时的“险象环生”。这一互动游戏看似简单,但成功躲开一个个玻璃屏障飞出“城市”的体验者寥寥。
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很难看到鸟撞在自家玻璃上。“但鸟撞现象其实就在身边。”昆山杜克大学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实验室负责人李彬彬说,鸟撞上建筑后,常掉落在建筑物周边等人们不常去的位置。目前,鸟撞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北美地区。据估算,在加拿大,每年因鸟撞而死亡的鸟类个体数量多达1600万—4200万只;在美国,这一数字达到惊人的3.65亿—9.88亿只。
在美国杜克大学求学期间,李彬彬曾参与过鸟撞方面研究的数据收集,也因此对鸟撞多了一份关注。2017年回到昆山杜克大学任教后,她也发现鸟儿因一头撞上玻璃而一命呜呼的情况。“原来,鸟撞不只在北美地区发生,在身边也会出现。”她开始着手做鸟撞调查,成为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发起人之一。
去年,昆山杜克大学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实验室联合广西科学院科研人员、生态学博士朱磊以及自然之友等机构成立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发动全国志愿者对鸟撞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并发布《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2022年度报告》,这也是世界上目前规模最大的系统性鸟撞民间科学调查。调查显示,鸟类撞击建筑的情况往往在装有玻璃幕墙的写字楼楼下被发现,且集中在建筑物密集的城区。迁徙鸟类比留鸟更容易受到鸟撞威胁,江苏、上海、浙江、广州等处于迁徙通道上且建筑密集的大城市,鸟撞记录较多。
虽然国内尚无详细的数据统计,但是作为世界鸟类种数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也是鸟撞高发地。去年11月候鸟迁徙季,在贵州省贵阳市,一栋玻璃建筑一个月造成多达30多只蓝翅希鹛死亡。
这只是冰山一角。全世界已知的9000多种鸟类中,1/3需要在特定季节进行迁徙。全球主要有9条候鸟迁飞通道,其中4条通道经过中国。“可想而知,在中国,每年会有多少鸟类死于撞击,而鸟撞现象会在鸟类迁徙和繁殖季节达到高峰。”朱磊说。
每年迁徙季,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都会收到比平时多的因撞上建筑受伤的鸟类,其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鸟类鹰鸮。救护中心技术主管陈月龙告诉记者,面对撞上建筑而受伤的鸟类,他们也没有更好的救治办法,一般会通过喂给鸟类食物等辅助性办法,帮助鸟类“缓过劲儿”,伤害程度较重的鸟就会死亡。
鸟撞的发生,一般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透明的玻璃让鸟误以为可以穿过去;另一个是玻璃会反射出天空、水面和绿植的景象,鸟类误以为玻璃里的倒影是真实的,就会一头撞上去。朱磊解释,鸟类在飞行时,并不总是向前看或是用最敏锐的侧方视觉观察正前方的“路况”,而是常常通过扭头甚至回头来提防捕食者或寻找猎物,因此不能及时发现前方的障碍物。“玻璃在建筑上用了很多年,但对鸟类和很多动物来说还是新事物。可以说,有玻璃存在的地方就有可能发生鸟撞,玻璃护栏以及不计其数的玻璃幕墙立面,都是鸟类的潜在威胁。”
建筑“微改造”就可防鸟撞
5月18日,记者实地探访按照防鸟撞理论规划建设的昆山杜克大学二期校园。已建成的校园乍看起来并没有特别之处,但是防鸟撞设计藏在很多细节中。帕金斯威尔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资深项目建筑师李剑平告诉记者,二期校园的整体规划颇为讲究——既有图书馆、行政楼等公共建筑,也有学生宿舍、教工宿舍等居住建筑,居住建筑较公共建筑的玻璃幕墙使用量更少。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前提下,校园建筑整体做到玻璃材料占建筑外立面的四成以下,有效降低鸟撞的可能性。
细节上,图书馆虽然使用了大面积玻璃幕墙,但其东侧特意设计了大面积的草坪、低矮灌木。研究发现,建筑东侧是鸟撞高发区域,超七成鸟撞发生在周围是树木的建筑上,如果周边是草地,鸟撞概率就会降低很多。
坐在行政楼二楼的会议室里向外看,2面玻璃墙带来开阔的视野,实用性丝毫未受影响。记者发现,设计师没有为了防鸟撞而“削足适履”,而是让防鸟撞设计和建筑相互成就。比如,设计团队一方面在层间位置大量采用铝板,降低建筑外立面玻璃的比例,同时在部分位置巧妙运用彩釉玻璃,彩釉花纹沿用美国杜克大学的图案,图书馆玻璃设置横向条纹彩釉,打造出“书页”的视觉效果,为建筑增添不少特色。
“防鸟撞建筑能落地并推广,其背后的逻辑是,建筑需要在满足人类居住舒适度、实用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降低鸟撞概率的可能性。”在李剑平看来,设计的过程,也是在寻找人类使用感和生态保护最佳平衡点的过程。规划时,办公空间外立面采用横向铝板加玻璃的结构,但是横向铝板间隔多长才不会损害使用者的舒适度?经过多轮测试发现,以0.8米—0.9米的横向间距设置铝板,既能降低鸟撞概率、增加遮阳效果,又能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视野。
二期校园建设总经理白宁算了一笔账:综合来看,防鸟撞功能并没有让校园二期的规划和建设成本提高,毕竟玻璃幕墙建造成本远高于石材幕墙。防鸟撞也成为二期校园的特色之一,未来将成为生物多样性课程的教育实训基地。后期,调研团队还将继续监测校园二期防鸟撞措施的有效性,为理论落地推广提供更多数据支撑。
鸟类友好应成建筑“硬杠杠”
“防鸟撞建筑的建设和改造本身并不复杂,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人们对于鸟撞事件的认知甚少。”李彬彬观察,我国整体没有形成建筑防鸟撞的意识。
实际上,每一名市民释放出的小小善意,都有可能改变鸟撞的悲剧。例如,下班后随手关闭办公室的灯,不在家的时候拉上窗帘,挪走玻璃窗后的绿植,将纱窗装在玻璃的外面,或者在玻璃外贴上一些圆点或线条、猛禽图案,这些其实都在提醒着鸟类“此处危险,别过来!”,能显著降低鸟撞概率。
让朱磊欣喜的是,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成立以来,志愿者人数已突破2500人。朱磊认为,要从根本上避免鸟撞的发生,除了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鸟撞,还应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开始就注意防鸟撞,出台相关行业规范或法律法规。“建筑设计规划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因素考虑进来,而不能仅仅从美观、成本、建设工期等人类视角出发。”朱磊说。
美国、加拿大的部分地区颁布了建筑对鸟类友好的相关法律法规。2020年,美国纽约市出台相关法规,要求所有新建建筑物或翻新建筑物距地面23米以内高度外墙材料至少九成为“鸟类可见”。
在我国,一些城市也开始探索鸟类友好型建筑。《深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探索开展鸟类友好建筑设计改造指引研究,减少鸟撞等生态事故的发生。
在以野生动物为主要“居民”的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展馆将建筑对动物的友好展现得淋漓尽致——覆土建筑展馆半藏于地下,呈S形流动形态,和周边原生态湿地景观环境融为一体;展馆实现“三个近零”,即近零排放、近零能耗、近零扰动,将人类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的干扰降到最低;展馆光庭以及屋面设置了鸟窝等栖息点,开敞式展廊设计让小岛的“居民”也可以随时走进来。
“我们的设计初衷,就是要创作一个生于环境、融入环境的‘大自然露天展台’。”新济洲生物多样性展馆主创建筑师吴大江认为,这其中的一些设计理念、设计细节,同样可以移植到生态基底截然不同的城市中。
李剑平认为,可以将防鸟撞作为子项目纳入绿色建筑体系,借助更多平台让建筑规划和建设者了解和熟悉防鸟撞理论,促成行业达成建筑防鸟撞共识。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城乡分院院长张川认为,城市房屋应保留一些中国传统建造工艺和材料,避免无节制地使用钢筋水泥全玻璃结构,“这是一种对人和野生动物都更友好的建造方式。”更值得学习的,还有古人与鸟儿的相处方式。比如,在传统居住环境里,屋主和燕子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春季,燕子会飞到屋内,在屋檐、横梁、山墙等处筑巢搭窝。古人们相信,燕子住家寓意吉祥如意,不但不会驱赶它们,还会特意留一个门缝,让燕子自由进出屋内。“至今,在江苏的一些传统乡村地区,不少村民还保留着这样的居住习俗。”张川说。
记者 刘春 叶真 顾敏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