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久久为功,唱响新时代的“太湖美”

文章来源:常州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3-06-21 09:53:24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欢迎您! 

☆ 新江南网 ☆欢迎您 

□朱雅萍 张浩 张辰弛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

我市地处太湖上游,拥有7.3公里太湖岸线和37平方公里太湖水域。一方太湖水,为我市增添了几多灵秀;一曲“太湖美”,让我市多少年孜孜以求。

为唱响新时代的“太湖美”,我市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胸怀“国之大者”,始终把太湖治理作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把太湖综合治理的责任放在了心里、扛在了肩上。

“三升三降”看太湖

近日,由我市环境监测人员等组成的调研组,深入一线“巡湖看藻”,乘船察看竺山湖水质藻情、蓝藻打捞处置等情况。在湖区的各个监测点,他们没有监测到肉眼可见的蓝藻颗粒,却发现上游内河有浮萍冲入湖区。调研组及时将这一情况移交属地政府部门处置,督促地方立行立改。“虽然太湖常州水域面积较小,但是在夏季东南风作用下,处于太湖西北角的竺山湖很容易成为蓝藻聚集地。”常州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说。

在太湖连续15年实现“两个确保”的基础上,今年,我市以高水平的安全度夏工作为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夯实基础。当前,相关地区和部门正对竺山湖、滆湖、长荡湖及主要入湖河道加大监测力度,每日开展蓝藻巡测和“湖泛”巡查,人员、设备等均处于随时待命状态。目前,我市在太湖备有19艘机械打捞船、2辆吸藻车、7艘运输船,形成4000吨/日藻水打捞能力、4800吨/日藻水分离能力,基本构建起机械化打捞处置体系。打捞的蓝藻全部无害化处置并综合利用,确保日产日清。

太湖治理,久久为功。近年来,全市上下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推动水生态修复、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谋划建设近1000个工程项目,总投资超过700亿元。五年来,我市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三降三升”。

“三降”指的是竺山湖富营养化程度下降,从中度改善为轻度,湖体污染物浓度下降,总磷、总氮降幅分别达44.9%和41.3%;3条入湖河道总磷降幅达36.3%;长荡湖、滆湖的总磷降幅分别达56.9%、29.6%,其他指标达到Ⅲ类;蓝藻暴发强度下降,安全度夏期间,竺山湖蓝藻水华最大面积下降15%,湖体藻密度下降70.4%。

“三升”则体现在重点断面优Ⅲ比例明显提升,全市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升幅达31.6%;湖泊生物多样性水平提升,甲壳纲、多毛纲、软体动物等清洁型指示生物以及鲌等大型鱼类从“偶见”转向“常见”;水草面积上升,竺山湖菹草面积达19平方千米,滆湖和长荡湖荇菜、狐尾藻等水生植物恢复生长。

“洮滆之变”看太湖

记者从武进区水利局获悉,7月初,数字孪生滆湖项目将正式投入运行。

数字孪生滆湖,是以滆湖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为主要目标的智慧水利体系。眼下,数字孪生滆湖已完成数字大厅等板块的初步搭建,其中,数字大厅板块可直观展示滆湖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相关信息。同时,数字孪生滆湖对接国土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行业涉河涉湖业务数据,形成滆湖治理的“大数据”。

洮滆两湖是太湖流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被视为太湖上游的“前置库”和“净化池”。实现洮滆两湖的水环境质量提升,不仅是“生态创新区、最美湖湾城”建设的必然需求,更成为唱响新时代“太湖美”的重要基础。

令人欣喜的是,在全市上下的合力推动下,洮滆两湖正在发生巨变。在长荡湖(洮湖),退圩还湖、围网拆除、清淤等生态工程,让曾经围网密布的湖面重现碧波万顷、水清岸绿的美好景象,昔日“生产湖”完成了向“生态湖”的蝶变。在滆湖,近岸带水生态修复工程正在加快推进,一大片绝美的“水下森林”摇曳生姿;滆湖“以渔控藻”生态修复项目已完成700亩放流苗种野化区、500亩放养苗种繁育基地建设。

在太湖综合治理中,我市坚持一竿子到底抓好洮滆片区整治,一体推进产业转型、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对洮滆两湖沿湖500米区域实行生态空间管控,推进“两湖”生态绿心、重点河流生态缓冲区划定及管控。同时与中国环科院、中科院地理湖泊研究所等单位合作,更大力度攻坚洮滆两湖治理、生态修复难题。

武进区按照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要求,牢牢把握住滆湖这个“水系中枢”,使滆湖治理成为全区水环境治理的“龙头抓手”,逐步形成“中枢驱动、系统联动”的武进“治水之道”,带动全域水环境的整体提升。2022年,全区国省考河流断面优Ⅲ比例达100%,6个国省考断面水质“由Ⅲ升Ⅱ”,实现历史性突破。

金坛区以洮滆片区水环境综合治理为契机,到2024年将实施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项目22个,总投资约51.7亿元。在此过程中,金坛区将提升山区水源涵养功能与乡村旅游建设有机结合,将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与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有机结合,把治理获得的生态效益进一步转化为经济效益,全力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通道。

“系统治理”看太湖

雪堰镇新康村位于太湖之滨,水系四通八达。多年前,村民生活污水、农业废水直排入河,影响水生态环境。为了不给太湖添负担,新康村近年来不断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把人口稠密、布局相对集中的村民小组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实行污水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同时,新康村积极在沟渠和河塘中试验种植高效去污的景观型植物群落,生活污水和农业尾水经设施处理后,再通过层层湿地植物的拦截吸收,污染接近零排放。

作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与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新康村以生态循环农业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形成了清洁生活、清洁生产、清洁生境、清洁管理的“四清”技术体系,做到了退水不直排,肥水不下河,养分再循环。

在太湖综合治理中,我市强调治理系统性。打破“就水论水、就水治水”的治理格局,从生态整体性出发,实施陆域、近岸带、湖泊立体整治“三位一体”,推进工业污染、农业面源、生活截污“三驱并进”,开展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系统推进生态治理工程。

尤其是今年以来,为实现国家对太湖治理的新定位、新要求,应对太湖治理的新挑战、新形势,市委、市政府成立常州市太湖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将太湖治理列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组织生态环境、住建、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编制“1+8”行动方案。其中“1”是指《常州市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明确未来三年太湖治理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工程项目;“8”是指配套8个专项行动方案,包括涉磷企业整治、农业农村环境整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提升、河道综合治理、洮滆片区生态保护修复、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水资源配置能力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提升等内容。

通过“1+8”方案的推进实施,力争到2025年,太湖水质达到省治太规划目标,太湖常州水域水质稳中有升;长荡湖、滆湖水质稳定达到Ⅳ类,富营养化状况进一步改善;河流断面稳定达到Ⅲ类;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提高到“良好”水平。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编:博杰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