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民生 > 正文

江苏发布第二批一百个红色地名 让红色地名文化焕发时代光芒

文章来源:中国江苏网
字体:
发布时间:2022-06-16 20:17:53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欢迎您! 

☆ 新江南网 ☆欢迎您 

记者 唐悦 刘春

6月15日,我省第二批100个红色地名发布。红色地名如同革命先辈埋下的“种子”,如今在城乡各个角落生根发芽,唤醒红色记忆、传承红色文化、激发红色能量。

激发红色地名新动能

省民政厅一级巡视员戚锡生介绍,今年3月,省民政厅联合省委党史工办等5部门开展全省第二批100个红色地名征集活动,各地共上报209个红色地名。经过推荐征集、部门会商、研究确定和社会公示等程序,最终确定第二批100个红色地名。

第二批100个红色地名主要包含党史人物故居、重要战斗遗址、革命烈士陵园、地方党组织诞生地等,其中不少是百姓耳熟能详的红色地名,王荷波纪念馆就是其中之一。

2012年,王荷波纪念馆在南京市浦口区建成,成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升廉政文化正能量的重要阵地,目前累计接待参观群众55万人次。

“在江苏,像王荷波纪念馆这样唤醒人们红色记忆的地方还有很多。”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一级巡视员万建清介绍,江苏大地上散落着2000多个红色地名,这些都是镌刻着中国历史的红色烙印。第二批100个红色地名中,按类别分,村落区片有14个、革命遗址纪念地和建筑物85个、山河湖岛1个;按年代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92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4个、改革开放时期4个。一大批英雄儿女谱写的红色赞歌成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行。近年来,这些地方发展日新月异,离不开红色文化的挖掘和弘扬。

用好红色地标“活教材”

红窗黛瓦、铁艺栏杆、青砖小楼……去年底,南京市鼓楼区颐和路十一片区开街,成为南京文化新地标。片区内,别具一格的颐和路社区将军馆引人注目,一批批市民游客前来学习参观。

颐和路片区曾有173位将军生活居住过,国内唯一一家社区将军馆就坐落在这里。馆内陈列着陈毅、粟裕、许世友等64位将军的勋章、将军服、日记本等珍贵资料,“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军们惊心动魄的沙场经历和丰富广博的人生阅历。

为让红色文化更聚人气,常州在运河五号党建文化园开发创意街区,运用道具、角色扮演、情景演练等互动形式,让参与者沉浸式体验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运河五号吸引100多个创意团队、2000多名青年文创人员入驻,每年举办近百场活动,年均入园人数破70万人次。

“红色地名也让人们深刻体验鱼水情深、感受乡村巨变、回望革命足迹。”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征研三处处长华晓琦表示,第一、第二批共200个红色地名,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在江苏风云激荡的百年历史,也将激励人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忘初心、奋发进取。

据悉,红色地名公布后,各地将设置红色地名标志牌和说明牌,完善红色地名文化标识,充分利用这些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让红色地名成为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让红色地名声名远扬

红色地名的遴选、征集、公布,只是保护利用的第一步。如何让红色地名成为地方发展的“名片”、声名远扬,是地名保护的又一道考题。

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处长孙燕介绍,一些地名“深藏功与名”,隐身于乡村。为找到它们、保护它们,我省建立起历史地名分级保护体系,让红色地名保护一个也不能少。今年,以古城、古镇、古村落为评定范围,首批省市县三级地名文化遗产评定正在进行中,民政部门积极推动将符合条件的地名文化遗产依法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把“不得随意更改老地名”落到实处。

据悉,省市县三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数据库正逐步建立完善,历史地名树碑立牌持续推进。“十四五”期间,全省将新设立历史地名保护碑牌不少于200块。

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今年5月1日起施行。省民政厅提出,加强乡村地名管理力度,完善乡村地名标志设置和地名标志导向体系,提升乡村地名规范化水平和文化内涵。到今年底,全省不少于480个乡镇要制定乡镇地名规划,占比不低于全省乡镇总数的67%。到2023年底,全省乡镇地名规划将实现全覆盖。

此外,全省正在对27.5万多条地名数据进行全面审核修改,推进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完善国家地名信息数据库。到今年底,各设区市、县(市、区)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成率要达到85%。省区划地名信息系统也将上线,作为区划地名的“云”博物馆,将充分发挥地名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编:博杰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