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 “机要交通送的都是机密中的机密,可不能有闪失,万一出差错,那真不得了。”这是11年前,倒在工作岗位上的冯士友挂在嘴边的话。
冯士友,1956年出生在连云港市灌云县。1988年,江苏省委办公厅机要交通处成立,他积极向组织申请,成为一名光荣的机要交通员,担负起保障党中央政令畅通的神圣使命。人在旅途、以车为家、责任如山的事业从此开启。这一干,就是24年。
2011年8月13日,冯士友与同事姚咏执行任务从北京乘列车返回南京。和往常不一样的是,前来接站的同事发现冯士友走路有些恍惚,以为他没休息好。车辆抵达江苏省委大院后,同事将冯士友扶到沙发上躺下。冯士友示意他们先去完成任务,自己躺躺就好。然而,姚咏再回来时,发现冯士友已瘫倒在地,神志不清。
经紧急送医检查,冯士友被诊断为突发性脑干出血。虽紧急协调专家会诊、全力救治,遗憾的是,冯士友终因病情恶化,于2012年4月3日去世,年仅55岁。
“老冯办事认真,干起活来不要命。”老同事何贤林对冯士友的猝然离去痛心不已,“多年来的连续劳累,压垮了他的身体。”机要交通押送的物件,都是机密中的机密,不容任何闪失。机密物件不能离开交通员视线,执行押运任务通常是两个人,互相配合,轮流值守。冯士友和同事的许多时间,都在往返北京及省内各地的火车上、汽车上度过。不管刮风下雨、天寒地冻,只要有任务,他们必须在传令的哨位上坚守,确保押运之物的绝对安全。
“乘列车执行机要押送时,是不允许自由活动的,上厕所只能轮流去。我们只有自觉减少喝水,尽量做到不上厕所。”陪伴冯士友执行最后一趟押运任务的姚咏,回忆他们旅途奔波的一幕幕时说,躺在舒适的铺位上,我们没有真正入睡过,因为任务在身,只有真正完成任务交接后,才能松口气,赶紧找地方补觉。
安全、准确、及时地传递党和国家秘密,是机要交通员的核心职责。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冯士友和同事们依然轮流往返于北京和南京之间。“社会可以因为疫情按下暂停键,机要交通不可以。”老机要交通员于传军回忆说,当时他们戴着口罩,上车后将车厢门一关,单程在密闭的车厢内一待就是10小时。因为北京是非典高风险区,回到南京后,他们一度处境艰难。面对要么停止出班、要么全家禁足的两难局面,冯士友毅然决定驻守机要交通哨位,将年迈的父母托付给妻子照顾,自己连续数月吃住在办公室。后来,为减少疫情传播风险,机要件中转地作出调整,冯士友和同事们又日夜奔波在沪宁高速上。
机要交通高度的政治性、特殊性、保密性等特征,决定了这支队伍的准军事化管理,要求每一个机要交通员具备高度的纪律约束性、强烈的责任心、过硬的业务能力。
由于高度认真和用心,冯士友能从众多密件的铅封上,一眼看出问题端倪,做到防患于未然。从铅封的完整度和记号笔迹,老冯能看出是谁铅封的。如果铅封不完整或笔迹比较陌生,他必定严加检查。冯士友对文件序号的变化特别在意,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发送错误,保障文件发送的绝对安全。
保密,是机要交通员的重要工作原则,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绝对不说,即使对最亲近的人。冯士友的妻子汤传兰回忆,冯士友在家时话不多,除了看新闻联播、天气预报,就是忙自己的事。她知道丈夫在省委办公厅机要交通处工作,但从来不知道他的具体工作内容,因为他在家从来不说工作上的事。
长期以来,冯士友在保密环境下从事神圣的机要交通工作。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他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冯士友的父母是连云港东辛农场退休职工,家中兄妹5人,他是老大,父母平时的生活开销、医疗开支主要靠冯士友补贴;妻子汤传兰腿有残疾,又患有眼疾,需要长期用药。即便过着紧日子,冯士友也从不沾公家一星半点。冯士友去世后,人们在收拾他的遗物时,发现他的公费医疗证一片空白。“他的公费医疗证不仅没给家里人用过,自己也没用过。”和冯士友在省委共事最早的一位同事说,他的发病是有先兆的,但他心里只有工作。
离世11年,同事们一直忘不了这位以身殉职的机要交通员。2012年,陈铁冰到机要交通处工作时,是处里最年轻的一员。“老冯当时还在抢救。组织上很关心,经常去医院看望慰问,我都去了,算是送过老冯一程。”陈铁冰接过了前辈的接力棒,“我们要继续用行动践行‘献身使命、甘于奉献’的铿锵誓言,用实干书写‘党的红色传令兵’的担当作为。”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