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暗纹东方鲀体色鲜亮,重205克……”7月28日,位于海安滨海新区的江苏中洋集团长江珍稀鱼类繁育中心内,科研人员正在对孵化池内的鱼种进行抽样测量。与这批正在池中欢快游弋的暗纹东方鲀同时繁殖的鱼种已于今年4月份投放到养殖池中,还有一个多月就可大规模上市。
“过去需要跨年度养殖的暗纹东方鲀,如今已实现鱼种春季下塘、成鱼秋季上市。”中洋集团副董事长朱永祥自豪地说,6月29日,这一项由集团主导参与的《暗纹东方鲀抗寒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体系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暗纹东方鲀,俗称河豚,因肉质鲜嫩深受江浙食客喜爱。作为暖水性鱼类,暗纹东方鲀具有洄游性,春天从大海逆流而上;秋天过后,进入深海过冬。“暗纹东方鲀耐受不住低温,而且要培育2年才能上市。”中洋集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涂翰卿说,人工养殖伊始,工作人员在冬季需要借助锅炉给大棚升温,维持水温在16摄氏度以上。
推广暗纹东方鲀较大规模养殖,必须要攻克育种耐寒难题。中洋技术人员把种质种苗培育放在首位,通过采用群体选育,渐进式改变环境温度压力,逐步培育暗纹东方鲀耐寒性,再选择最有耐寒性的暗纹东方鲀作为亲鱼,经过连续8代成功培育出了“中洋1号”。
“‘中洋1号’推动养殖周期缩短一半,养殖成本降低60%以上,养殖成活率提高30%以上。”涂翰卿介绍,“中洋1号”人工繁殖工作提前一季,即意味着早出苗一季、早下池一季、早应市一季,相当于牢牢把控了河豚鱼的生产节奏,掌握了产业主动权。
依托长江特色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和发展重点实验室,在上海海洋大学陈良标教授指导下,中洋集团通过分子标记具有耐寒属性的暗纹东方鲀,从基因层面破解其耐寒的秘密。通过“表型+基因型”双管齐下,目前已成功培育出在4.6摄氏度存活的暗纹东方鲀。
在水产养殖中,细菌感染是常见问题,会导致鱼类健康问题和产量下降。中洋集团旗下的亢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内,研发人员正对鲈鱼体内提取出的抗菌肽进行检测。“我们从鲈鱼分离出这种肽类物质,通过基因重组的方式规模化生产,预计今年9月份应用于市场。”公司副总经理朱新鹏介绍,提取的抗菌肽可替代抗生素在水产、畜禽养殖中的应用,助力食品安全。
早在2013年,中洋就开始关注抗菌肽产品的前沿研究,与国内十余家科研院所达成合作,成立了一支以博士、硕士为主导的科研团队。“目前,公司抗菌肽研发初见成效。”朱新鹏介绍,实验室同等条件下,被细菌感染的鲈鱼在投喂中洋抗菌肽30天后,存活率达到84.5%,反之存活率只有13.3%;在生长速度方面,投喂抗菌肽的鲈鱼生长速度快20%至25%。
科技赋能,帮助珍稀鱼类成群结队“游”进市场。在中洋鱼天下公司生产车间,一箱箱生鲜预制菜产品从出货传送带上不断输出。鱼肉如何保鲜?中洋集团副总裁刘大勇介绍,中洋采用规模化液氮速冻、气调包装设备系统,推动河豚等制成的预制菜销往全国100多个城市酒店、生鲜菜场。“河豚都有身份证号,一鱼一标一码,全程可追溯。”刘大勇介绍,今年春季新推出的三鲜系列市场表现亮眼,单河豚一个月就卖出20万份。
4月21日,江苏中洋河豚鱼养殖基地通过农业农村部“河豚鱼全国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验收;7月中旬,中洋集团成功获批农业农村部长江特色鱼类种质资源保护与发展重点实验室……一条鱼频频掀起科创“浪花”,合力奏出“科技兴渔”华美乐章。
记者 丁宏波
通讯员 徐蓓 李逸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